失真的华夏文脉——浩却的焚书事件
延续500余年的南诏大理国,在彩云之南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乐章,绘就了一幅幅气吞山河的宏大画卷,但管窥典籍,只有只言片语提及,唯有崇圣寺三塔、南诏铁柱这种文化活化石里才能找到当年的华光和辉煌。究其原因,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在云南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毁灭运动,将南诏大理国时期留存下来的无数典籍付之一炬。
溯源历史,首开焚书先河的是儒家老祖孔子。孔子为实现恢复周礼的抱负,以修典为名,焚断唐(尧)、虞(舜)、夏历史,使《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成了绝响。孔子10世孙孔安国《纬书》载:“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则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烧之,《诗》三千篇,存三百十一篇,则二千六百八十九篇,孔子亦得而烧之矣”。孔子仅留下符合他思想的删改版《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其余皆付之一炬。司马迁《史记》:“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一说焚书,千夫所指秦始皇,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记忆。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而提出的焚书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限期交出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谈论《诗》《书》者处死,三十日之内不交者杀。这就是史称的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焚毁秦代以前的全部古典文献、《秦记》外的列国史记和儒家书籍《春秋》《左传》《连山易》《乐经》《六国史书》,以及《尚书》《诗经》《道德经》等,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相比孔子焚书的狠绝,不留后路,秦始皇焚书尚留农书、医书,朝中博士留有各种典籍副本,秦五百六十多年的国家图书馆留存汗牛充栋的典籍。王充:“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郑板桥家书》:“秦始皇烧书,孔子亦烧书。孔子烧其可烧,故灰灭无所复存,而存者为经,身尊道隆,为天下后世法”。跟首开焚书先河的孔子比,秦始皇焚书可谓小巫见大巫,只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掌握了绝对话语权,秦始皇焚书被儒家树了典型,背锅孔子焚书之罪,成了焚书的始作俑者。《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两千多年的抹黑渲染,千古焚书之名系于秦始皇一身,潜移默化下不是屎也是屎了。
梁元帝江陵焚书,现在的中国人鲜有知晓。如果说,孔子焚书是为了恢复周礼,秦始皇焚书是为了愚民,目标直指实现大一统的思想和江山的万世稳固。奇葩的梁元帝焚书,则是一种读书无用论的畸形心态和报复。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554年10月,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梁元帝焚书,纯粹是一种无能的狂怒,拉不出屎怨茅坑,典型的读书无用论的代表。
清乾隆历时十九年组织360多位学者编纂了《四库全书》,成就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乾隆编书在于推行文化专制和巩固皇权,打着和孔子一样的修撰美名,两次下诏古籍该“毁弃”的就毁弃,该“删改”的就删改,焚书数量卷帙浩繁,规模跃居中国焚书史榜首。据统计,焚书总数十五万册,销毁版片一百七十余种、八万余块,“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不仅焚书,更大兴文字狱,涉及匈奴、胡、金等的言论皆被删改美化。
笔者考证,不论是刻意而为,还是无意的和战争所累,有名有姓有史的焚书事件还有:公元前359年,始皇天祖父秦孝公重臣商鞅提出“燔《诗》《书》”,成为史上倡导焚书第一人,只是主张没有得以认真执行,对古代文化没有造成大的破坏;项羽火烧咸阳三个月,烧毁秦国图书馆,六国史书、诸子百家之书,战六国所得诸多遗世孤本尽数被毁;汉高祖刘邦实行秦代的挟书律,禁止私人收藏《诗经》《尚书》,儒学活动几近灭绝;汉武帝刘彻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损毁其他学派书籍,大量百家学说和书籍失传;王莽篡权引发大火,西汉二百年经营藏书一万三千卷,前朝遗留之书全数焚毁;三国时董卓进京火烧洛阳,大量书籍被毁;晋末永嘉之祸,匈奴火烧长安洛阳,自东汉以来的图书、档案焚烧殆尽;南北朝梁武帝灭齐,损毁南朝图书六万多卷;隋炀帝大业十四年,一儒生借孔子纬书要求皇帝禅让,隋炀帝下令烧毁全部纬书;唐安史之乱安禄山攻陷两京,所藏图书,亡散殆尽,尺简不藏;唐黄巢起义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靖康之难,金军破北宋都城,掳徽钦二宗及大量图书典籍运北方,能流传的极少;南宋年伯颜军入临安,一个烧字,典籍尽焚;明《永乐大典》编成后只留一部副本近二万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焚毁,仅存八百卷;清顺治七年,钱谦益孙女不慎打翻烛火酿成大火,绛云楼藏书全部焚毁,几万卷珍贵图籍付之一炬;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闸北,日机炸毁商务印书馆,纵火焚烧东方图书馆,四十六万册书籍毁于一旦;“文革”期间破四旧,勒令个人自觉焚书,废品站收购海量旧书,皆送造纸厂打成纸浆,焚书不计其数,其中,谭厚兰焚书最多最突出,毁孔庙毁文物,实为文化浩劫。
除战争波及和无意的损坏,焚书的实质和目的是统一思想、稳定社会、巩固统治,客观上促进了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和国家大一统的实现,但焚书也是对文化的践踏,摧毁了无数的文化典籍,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开启了封建愚民统治的先河。朱元璋在云南的焚书也是一样,南诏大理国及之前的“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尽数被焚,彻底毁灭了繁盛一时的南诏大理国文明,让世人只知道有朱元璋而不知道有阁罗凤、段思平或其他的什么人。
纵览中华历史,焚书之事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典籍的劫难,险些断了华夏文脉。很多书籍因焚书而失传,这些书籍都是中国人民最传统智慧的表现,如果这些书籍能够流传至今,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甚至可以让华夏文明在一定的层面上得到升华。
历史,只能成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