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伦理学

认知格局的十五个层次:(七)说明解释

2018-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傅正山

综观认知格局的五个级别十五个层次,由最小级别的“幻觉级”到最大级别的“客观级”,由最小层次的“沉迷虚幻层”到最大层次的“天人合一层”,格局一级大一级,一层大一层,由此反映出心智由愚昧到智慧的发展维度,由此形成认知格局的数轴(参见下图)。

其中,数轴的原点为“简单层”,代表被文化的认识主体在即定文化环境中本应具有的正常认知格局,认识主体自身对认识格局的增减没有产生影响,所以分值为零。

数轴的正方向指向“智慧”,代表在正常认识格局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学养和修养使认知格局逐渐增大。

数轴的负方向指向“愚昧”,代表相对正常认知格局而言,由于个人吸收了消极负面的文化糟粕,导致认知格局逐渐缩小。

数轴的单位:每一层次为一个单位长度,相邻层次差值为1。得,最大层次“天人合一层”的分值为5,最小层次“沉迷虚幻层”的分值为-9。

数轴的原点又称“文化原点”。那么,文化原点的选取标准是什么?其中,“正常认知格局”是什么意思?

“正常认知格局”就是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能够驱使人获得幸福感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文化内容。换言之,文化原点也就是幸福的起点。

因此,文化原点不是指当代文化所达到的水平,也不是指个人被文化的起点,也不是指民族文化的主要核心内容等等。文化原点是幸福的起点,文化原点的选取标准是“能够获得幸福感的最基本文化内容”;文化原点的选取原则是按照文化内容的性质和功能与当代生存环境状况之间的作用关系的结果“能否使认识主体获得幸福感”为标准来选取。

本书是从人的天性出发来探究个人伦理,是以自取自保自爱的天赋本能作为出发点,以“追求幸福,获得幸福感,以享受人生”的人生目的作为终结点。因此,利己原则是贯穿本书的一个基本原则。能否有利于个人生存,能否获得幸福感是划分认识格局(包括往后的精神格局和情感格局)的衡量标准,同时也是确定原点的依据和理由。

当然,认识的内容有许多方面,一个人在这个方面的认识能力低,但在另一个方面的认识能力可能很高,如何确定其认识格局的层次呢?

例如陈景润。在生活方面,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但在数学领域却具有很高的造诣,有很强的认知能力;从生活方面看,他只能算“简单层”,但从数学才能上讲,他又是与上帝对话的“天人合一层”。那么,陈景润的认知格局应该在什么层次呢?

依据其自取能力,按照自取原则,以“能否获得幸福感”为衡量标准,很遗憾,陈景润的认知格局只能算“简单层”。这是个人伦理与社会论理的出发点不同所体现出的不同结论。

同时,对具体个人的认知格局的确定,需要将其认知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加权平均,最终会得出一个主层次,这个主层次综合地反映了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的整体布局。而且,当两个方面的认知能力存在大的跳跃时,恰恰说明其认识的布局不当,结构不合理。对于认知能力特别强的一个方面,要么是智力使然,特长所在,要么是没有自取效果,无实际作用的空架子。若是智力使然,剔除智力因素,从智慧的角度看,其真实的认知格局并没有表面看到的那么大,就会降到主层次上来。若是无用的空架子(如对国际形势高谈阔论的愤青),毫无自取效果可言,其真实的认知格局更要大打折扣,这种“空架子”更要直接被否定掉,不作考虑。

例如牛顿。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取得前无古人的开创性成就,但是,以微积分发明权之争为典型,其个人人品和人格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果剔除其智力因素,剔除物理理论系统本身内在的逻辑力量使然,那么,剩下的、属于智慧层面的东西恐怕就寥寥无几了,就被打回原形,恢复其认知格局的主层次:主观级自负层。这主要源自于牛顿童年期的被文化:父亲早逝,母亲两次改嫁,对继父嫉恨,对自我状况极端不满,导致自卑;在自卑中,从学习和思考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并挖掘出自己所长,于是便无限夸大所长,以证明自我,从而转入自负层。由此认知格局才能理解牛顿行为中的自私自恋、心胸狭隘、专横揽功、与人交恶、终身未婚,以及后半生对神学的痴迷等等有违自取谋生原则的怪现象。

因此,对具体个人的认知格局的划分确定,一定要遵循个人伦理的规律,从个人利益出发,按照自取原则,依据能否获得幸福感来权衡度量,而不能本末倒置,站在社会伦理的道德制高点上,从社会利益出发来权衡度量。这是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存在本质区别的具体表现之一。

当然,也不能把一个人的认知格局死死地钉在某一个层次上,因为认知格局在人的一生中是发展的、变化的。

聪明主要靠先天遗传,智慧主要靠后天习得。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认知能力可能是先天遗传的,但一个人整体的认识格局却是后天习得的,习得即可再习得、即可变化。因此,认知格局在人的一生中是变动的,或变大或变小,全凭学养和修养,全凭所吸收的文化观念;观念变则认知的布局变,变到一定程度,使认知的格局变,格局的层次变。变大变小,全由获得幸福感的程度、享受人生的程度来衡量。

如果认同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获得幸福感,以享受人生。那么,扩大认知格局,追求智慧便是实现人生目的的必然选择。——人往哪里去?人往智慧的方向去!

心智由愚昧到智慧的发展方向便成为人生追求的一个维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