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毕业所面临的几个问题(上篇)

2018-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杨Y楊楊

一位姐姐在朋友圈曾这样写道.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真正的命题有三个:

1.认清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2.寻找值得投入的领域,投资自己生命的注意力和时间;

3.在爱与被爱中心智成熟。

然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群体来说,这三点好像都有些遥远。因为它们都需要时间的思考与累积。特别是对于第二点,是很多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应届生的苦恼,这也是现如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病毒”之一——迷茫。

如何找到值得自己投入的行业/自己热爱的领域?

别说投资注意力和时间了,就是能找到这样“值得投入的领域”也要花上好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在自我认知不清的情况下,又很容易走弯路....

那么这个问题该怎么破解?

昨天就读到了关于人生规划类的一本书——《趋势的力量》,作者是赵正宝。

这本书的内容很实用,适合所有对职业定位不清晰或者职业生涯迷茫的朋友,我是一口气读完此书。以下是我在这本书中的几点收获,与你共享:

一.在职业生涯中,选择与努力哪个更重要?

在《罗辑思维》的一期公众号文章里,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罗振宇老师有一位同事,在2007年大学毕业,拿到了两家公司的offer。起薪一样,但品牌不一样。

一家是深圳的民营企业,创业公司;另一家是很著名的老牌外资大公司。

不出意外,作为一名老实本分且优秀的毕业生,他拒绝掉了前者的offer,选择了后者——一家品牌极好,精英气质的跨国公司。

但十年后,作为一位高级专业人士,他事业发展的很好,但他仍然不敢正视一个数字:他拒绝掉的第一家公司,在这十年间,市值翻了50倍。

这家公司,叫腾讯。


腾讯大楼

作为个体,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依据的总是自己目所能及范围内能看到的要素。但是往往忽略了我们脚下地底深处、在我们的远方视线内,有一些变化在发生。

这些变化,被称为时代的机遇和趋势。

关注科技的朋友很清楚,过去的十年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那个时期正是它的快速成长期,而腾讯,阿里等公司刚好就抓住了这波时代机遇,他们是国内第一波吃到螃蟹的人,从此公司生长得一发不可收拾。类似这样上世纪90年代末随时代腾飞的公司案例还有很多,所以,雷军才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其中也有很多必然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懂得抓住时代的趋势如此重要(换句话说,选择好的时代如此重要),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

答案不一:薪水?福利待遇?兴趣爱好(好像很正确的样子)?企业规模?.....

因为选择的标准太多,所以我们往往会再次迷茫、踌躇。大家都很清楚:选择很重要。但不明白的是,我们走出校门要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呢?

这里面虽然包含了多种复杂纷繁的个人因素,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如何选择企业?

作者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1.行业前三名。

什么意思呢?当你有实力,有能力选择的时候,可以竞争那些属于行业前三名的企业。因为行业很多时候,遵循的是“二八法则”——20%的企业吃掉了80%的市场利润。比如买牛奶时,消费者首先想到的是蒙牛、伊利、光明这三家。其他行业也是一样,不是诸雄逐鹿,而是几家独大。

行业前三名的企业,是在稳定的“优势”之上,经过了长期的竞争和各种因素的博弈而形成的格局。这种格局会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保持稳定。作为个体,如果进入也能得到稳定的保障,比如中等的收入水平、中产阶级的消费保证、稳定的公积金用来供房.....

当然也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这种情况谁也无法保证会持续到你的职业生涯结束,如果在40岁的时候,这个平台出现下滑甚至崩塌,那么后面的职业生涯就会比较难熬。比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这样的公司,大量的职工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属于所谓的“温水煮青蛙”了。

2.选择未来

这意思和李笑来老师的“活在未来”概念相像。即如果不能选择行业前三名,选择中小型企业的时候,一定要从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中选,也就是选择新兴行业。好处在于,新兴行业看起来比较小,但拥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且那里也会给你提供锻炼和快速成长的机会。

就比如十年前的互联网,那时候从事这一行的毕业生到现在,只要好好努力,没有发展的太差的,这就是入对了行。

这里以优酷网为例,优酷成立于2006年6月,2007年招聘员工时,鲜有大学生问津。直到2010年12月公司上市,公司执行全员持股,500多名员工均身价过百万。当然这也只是个例。

以上所述,如果能将目标锁定在朝阳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上,通过对时代背景,行业信息,企业调研的认识和把握,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坚持,也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财富生涯。

3.借力资本风向标

那么在新兴行业,什么样的企业最有前景,值得我们去投简历?其实有人替我们在考虑了,他们就是风险投资人士——管理资本的人。早在3~5年前,他们就选择最优秀的公司,并把资本投了进去。

比如说联想就在2000~2003年间投资了48家公司,到2006年有16家公司成功上市,或被大公司收购。在这些公司工作的员工大都获得了股票期权,他们一年的股票收益比在500强企业打工的白领的十年收入还要多。要是有人在这段期间敲开了这些公司的大门,就相当于自身获得了经验和自身价值的成功。

现在每年都有风险投资机构对500家左右的公司进行投资,这些都是大学生把握的机会。只要在资本的指引下,跟着来选择企业,未来的路就会好走很多。

这一点刷新了我原有的认知。大家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的目标企业。

三、 今天不重要,未来才重要?

相信很多毕业生找第一份工作都想去大公司,一方面是体面风光,另一方面觉得进去能学到很多东西。这点不可否认,大公司资源众多,学习机会也多,很适合职场新人好好学习。

但是从财富价值角度来看,其实这些大公司的利润都已经被以前进去的人和现在在里面的人瓜分完了,你去了要分的是这个公司未来增长的那部分里面的一点点,所以应该关注的不是它目前有多大,而是未来会有多大。

比如有人想去宝洁公司,觉得大公司,有机会。但是现在的这类的大公司销售额已经是千亿级的了,固然是庞然大物,每年的增长率很低(有时还在不断地裁员)。就算有5%的增长,纵使个人能力使然,在这样的大机构里,有几十万的精英在瓜分这点财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新进入公司的你呢?就算到那时,这些财富又剩下多少呢?

所以不是现在有多大,而是未来有多大,这样才能决定自己能分到多少。

一切最有价值的都将发生在对未来的预期中。

关注趋势,借力生长,活在未来,实现跃迁。


以上三点是对我体会颇深的观点,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继续分享作者要带给读者的另外几点职业生涯建议。

文章略长,能一路看到这里的朋友,真是超有专注力啊。哈哈,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一篇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