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95%的我们只是在活着,也愿意多一些可能,哪怕是虚幻的实现,
马东曾抛出过一个5%的言论,“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95%的人就是在活着,就是在生活。只是这95%的人每一个人今天都有了一个自媒体的权利,而且有了技术通道,所以他们的声音被你看到了。
95%的人的发声机会,可能是一条弹幕、一次转发或者一个点赞。也可以是一张电影票、一次网红店打卡、一次热搜的点击。
那么《奇葩说》是不是5%的人专门做给95%的人看的呢?马东经常在节目里说“这是一档很严肃的辩论节目”,说完自己也哈哈一笑,几乎是这个节目的万年老梗了。谁还记得他的《挑战主挂人》,那真的是一档严肃而又高级的节目。
马东说这是一档很严肃的辩论节目,就好比相声演员曾经用各种方式在舞台上以这样一句话开头: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由此要见,果然是子承父业。
相声一直是认真的要给95%的人看的,它可以低到比最低还要低,它也可以让那5%的人开怀一笑或者笑中带泪。无论哪一行,能做到拔尖的那一个,都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最能留在记忆里的好相声,无不是基于对人性最透彻的理解,又用了最为所有人都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说学逗唱都是真功夫。那《奇葩说》的辩论当然也可以唱念作打秀。
幽默是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功夫总在诗外。内行有门道看,外行有热闹瞧,这才是相声最了不起的手段,也是奇葩说因为有马东而绝不会丢弃的精神内核。
马东和他的父亲,都是中国人里藏拙的典范。说相声,节秦、分寸、火候都在毫厘之间。主持说话类的节目亦然,能把话说的让观点不同的人都爱听是真功夫。
有时想想也真是人比从气死人。
马东在节目里割眼袋、穿花衣服,你只当那是一个领着一群年轻人在扮家家酒的大家长,他只是一位认真的扮演者,为了节目在甘愿自我牺牲。张绍刚同样上节目穿花服还拼命健身,你仍觉得油腻就是张绍刚的底色,想要挤进年轻人的那一堆里就是他在本色出演。
马东在节目里各种花式广告夸金主,各种见钱眼开卖队友,你依旧认为他只不过是在表演,不管他演的多真多像,你也不会当他是奸商。好像只要是马东,唯利是图就有了底线。
一如文艺女青年进了职场就得努力的去扮白骨精力争上游。马东笑容越灿烂、姿态越无赖,你越是能感受到他的悲凉与执着。
而罗胖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越不承认自己是贩卖焦虑,我们越信。他越是坚持自己清白的知识服务商,我们越觉得他就是知识的二道贩子。我们受益于他的得到,可是不喜欢他。
罗胖已经被逼到在节目中公开表白要与自己和解、要放松,我们反而白眼的更厉害了。就坚持自己是那5%呗,哪怕曲高和寡,犯得着刻意讨好大众么?我们大众不需要。
这样的评判有道理么?没逻辑。可那95%的我们,从来都是这样啊,人群中看一眼,就知道喜欢谁、讨厌谁、谁是永久无感的背景音。有逻辑吗?没啥道理。
几位导师坐在那里,论知识储备马东不输高晓松。最初高晓松跟他一起策划了这个项目,玩儿腻了洒然离去。马东得抗着,他是创业者,一个团队在那里呢。那个团队里的人曾经是人群中最另类的LOSER,米未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论说话的艺术马东不输康永哥,论思辨之冷静他足以与薛教授PK.。若论临场的机智与放松,李诞该是后学。马东很清楚自己的位置,最好的光环都会给身边人。
但总有一些时刻,他必须救场。一出手便如那位神秘的天机老人,在无边夜色中,不过小指微动下烟斗里的火突然亮了一亮,一场大战便已就此消弭,一切复归于沉寂,热闹仍还给看客。
《乐队的夏天》能算小众出圈么?也许它只是让更多原本该在圈子里人的找到了圈子,这还是圈内的狂欢。是不是一定要做到让95%的人都来发声呢?那是罗胖的理想。马东呢?
谁都想做5%的人,赚95%的人的钱。
曾经有一个创业团队,一心要为民生谋幸福,做了好多宏大的规划,目标受众是5%的精英,屡败屡战。最后,他们决定还是做一些之前不太瞧的起的东西吧,比如算命,用星座、姓名或者角色扮演,他们开始赚钱了,赚的最好的是如果你是某位角色看你能存活多久。
其实,他们不该瞧不起这些东西。尽管95%的我们只是在活着,也愿意多一些开心,多一些可能,哪怕是虚幻的实现,奇葩的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