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信息的组织与查找原理
Q:你使用过哪种分类系统吗?比如杜威分类系统、美国国会分类系统或者其他分类系统?你能成功使用这些分类系统吗?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
A:App的结构也是一种分类系统。而用户通过点击路径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通过理解App的分类系统,像树杈一样往下探到自己的目标。
整理电脑的文件夹、收拾屋子也是使用的分类系统。按照自己实用的方式对自己的文件和生活进行分类。
我对自己电脑文件和屋子收拾的分类系统也并不完善,我无法完美地对我的所有东西进行分类。而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分类系统也会有相应内容的变化。
Q:虽然这些分类系统试图跟上社会和技术的变革,但它们在很多方面还是过时了。你能看出哪些缺陷呢?该怎样改进这些系统,从而实现更精确的信息组织呢?
A:根据前文的介绍。我在这里举出一个我发现的例子。
在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中,将心理学和哲学分到了一类中(100s),曾经的心理学确实属于经验科学。但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心理学已经逐渐与脑科学融合,成为了一门准科学学科。再把心理学与哲学归为一类,会给查找书籍的人带来一些困惑。
在美国国会分类系统中,对部分的分类,有考虑到书籍的数量而将一个分类拆分得更细。这导致在一个level的分类可能并不完全在逻辑上属于一个层级。此外,计算机科学等新兴产业,在分类中也较难找到。
Q:在图书馆编目系统中搜索你的论题。一旦你得到了结果,看看其中一些资料的编目号码。这些编目号码是相似的还是不同的?如果编目号码之间的差别很大,应该怎样解释这些差别呢?
A:暂时没有条件实践。
猜测编目号码差别大的原因:研究的论题有跨行业的主题/过去的分类方法对一些内容有不恰当的划分。
Q:在图书馆编目系统或数据库里搜索你的论题。找一条你最感兴趣的结果点击进去,这时会跳转到“记录”页面。你在这里看到了哪种描述信息(或元数据)?换句话说,这个页面提供了什么样的细节信息?
Q:在谷歌里搜索你的论题。你得到了多少种结果?这些结果看起来是否有助于你的学术研究?它们是不是针对更广泛受众的?看看第一页的搜索结果,再往后翻几页,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们与你的研究计划的联系是更紧密了还是更松散了?你能分辨这些搜索结果在质量上的差别吗?
A:我尝试搜索我感兴趣的话题——WhatsApp初期是如何获客的。但通过谷歌搜索关键词,搜到的是公司如何通过WhatsApp营销方面的内容。更加松散,主题多变。质量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