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卡片|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2020-07-23  本文已影响0人  zerocards
20年1月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jpg

这本书以地图为切入点,绘制了一幅“地图的历史”。作者将之描绘为“历史之眼”。

作者详细的描述了每幅地图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绘制人,地图类型,材质,绘图技法,突破点及遗憾处。每幅地图都限于当时技术、科学水平的约束,不可避免的带着宗教及文化的影响。

在这一路走来的地图史中,可以看到人类始终想要更加全面客观的来认识这个世界,然而却始终无法在地图上完美呈现世界。也许正是带着这样的矛盾感不断突破,才体现了人类的勃勃生机。

书中一些印象特别深的句子摘录如下:

1.地图是一种图像表达,帮助人们以空间方式理解人类世界中的事物、概念、状况、过程或事件。

2.地理学是“历史的眼睛”,是记忆的剧场,地图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见已经发生的事情,或是事情发生的地点,就好像这一切就发生在此刻。

3.本书从世界史上的不同文化和时刻中选取了12幅地图,并仔细研究它们的创作过程,探讨它们如何解决制作者面对的各种问题,从感知和抽象化到比例尺、视角、方位和投影法。

这些问题是永恒的,但不同文化中的制图者却会给出他们特有的回答,而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回应方式除了受地理、技术和数学方面的考虑影响,还有同样多的个人、情感、宗教、政治和经济因素。

每一幅地图或是表现了人们对他们所处世界的态度,或是将全球历史中某些特定时刻的特定世界观具体化,常常是两者皆然。这12幅地图诞生于特定的重要时刻,制图者就展现的形式和内容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在此过程中,他们为世界创造了新面貌,不仅向观众解释世界的样貌,也在说明世界存在的理由,向他们展现他们在其中所处的位置。

4.《世界全图》的历史表明,无论是界定起源,还是确定非凡的地理发现的时刻,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美洲被当作一块大陆的起源,就像这幅地图的源头一样,充满着探险家、制图师、印刷商和史学家相互矛盾的说法和纷争不断的起点。

5.这种先在地图上,接着在地球仪上画一条线,宣示拥有那些他们君主从未去过的地方的做法,持续了好几个世纪,塑造了随后500年中欧洲在全球的殖民政策。

6.麦卡托的事业表明,在十六世纪中叶,科学离不开历史,历史离不开地理学,地理学离不开宇宙学,而宇宙学则离不开神学。对麦卡托而言,万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又都是臣服在一个精神权威之下的,这位神圣的建筑师洞悉着一切,包括他所创造的世界投影。

7.它(《大地图集》)代表着从托勒密时代起就推动着制图师获取全球地理学知识的古代传统已经终结。布劳的出版物虽然规模宏大,但却没有提供任何创造世界图像的新地理学方法,因为它只是在迎合购买地图的公众。

8.《卡西尼地图》远非只是一项全国性测量,它能使个人将自己视为国家的一部分。

9.麦金德的1904年地图所展现的地球似乎完全丧失了集体动因,将混乱的世界现实化约为各个文化之间的持久战争,背后的决定因素是它们各自的自然位置,以及对越来越稀有的资源的追求。

10.人们开始意识到所有的世界地图都不可避免地是以选择性和偏颇的方式再现自称要呈现的领土,而这种再现常常受到个人偏见和政治操纵的影响。

11.卡斯特尔在1998年撰文提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以信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他称之为“网络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社会行为是围绕着经过电子处理的信息网络组织起来的。这种社会会产生一种“信息主义精神”,信息及信息处理会成为经济组织的首要原则。

12.我们是通过各种符号和标志来理解世界的。网络社会代表一种新的交流系统,会产生卡斯特尔所谓的“真实虚拟”。在这个系统中,“真实本身(即人的物质/象征存在)被完全摄取,完全浸没在一种虚拟的图像环境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