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

知青岁月,值得尊重且必须尊重的一段历史!

2017-12-22  本文已影响57人  听葳尔吹牛皮

1968年的今天,《人民日报》传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

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留下了传奇的经历和悲壮的历史。

他们或在农村插队落户;或在兵团军垦拓荒;或在草原牧马放羊;或在农场植树耕田。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既未成年,也未毕业,更无法继续应有的读书深造,开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最终成为一代人的历史记忆。

1

知青运动缘起: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北京学生郭路生1968年底写下这样一首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

一时间京津沪及各大中城市的火车站、汽车站、码头内挤满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送行的亲朋好友。

锣鼓喧天,口号不断,慷慨激昂,气势如海如潮。

还有许多人表示,越是艰苦越向前,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因此主动要求到革命圣地瑞金、延安、井冈山和边疆地区插队蔚然成风。

1973年,雷平生、习近平、陶海粟、雷榕生在延川县插队

据邓贤《中国知青终结》一书记载,仅1969年,全国下乡知青人数已经接近300万人。至次年,达到573.4万人。

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但时至今日也无法统计出一个详尽的数字,有人说,知青经历的一代人应不少于6000万。

2

知青生活实录:眼睛望着同一块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回忆起插队生活的种种艰辛与乐事,虽已忘记那都是发生在何月何年,却都清楚地记住那是在怎样的季节。

在早春的风沙里掏地,在盛夏的日头底下放牛,在斑斓的秋山中采食野杏和杜梨,走几十里雪路去拉炭或去赶集,洪水蛮横地夺走了成熟的麦子,苍凉的唢呐声依然迎来喜庆的年宵。

春夏复秋冬,那些情景永远储藏进记忆,没有日期,只与季节的消息融为一体。”

——史铁生

广大知青为农村的建设、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上山下乡运动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大部分下乡知青在生活上不能自给;

许多知青的婚姻、住房、医疗、学习问题得不到解决;

安置知青的国营农场人满为患,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

在人多地少的农村社队,还形成知青与农民争口粮、争工分的矛盾,等等。

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但由于上山下乡运动固有的矛盾,知青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很多热血知青下乡后,看到农村以及农民的落后、贫穷、愚昧,大为震惊。

不过在相对远离了城镇喧嚣的农村,农民纯朴忠厚诚实,也感化了知青。

知青所受到的最有意义的影响就是:认识了真实的农村与农民,认识了社会的真相、人生的真谛。

同时,信仰崩溃了,理想破灭了,对前途深感茫然。于是,情绪消沉低落,思想消极悲观。

上山下乡运动也阻隔了知青们的婚恋生活。在上山下乡运动的早期,知青大多还只是青少年。

考虑“个人问题”意味着小资产阶级情调和革命意志的衰退,使许多知青在回城后仍是单身,或已超过了婚姻的最佳年龄。

3

知青回城浪潮:苦难的心灵,不愿再流浪了,我想回家

1971年,“林彪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革”理论和实践的破产,更成为知青运动的分水岭,使知青们从革命的梦中惊醒,他们已失去当年那种自觉、昂然的革命激情。

内心只剩下苦难以及前途的渺茫,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从1978年上半年开始,在乡知青“返城风”的前奏已在各地悄然兴起。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由于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差,有的知青还受到迫害等原因,这里最先发生了知青“闹事”。

1978年11月10日,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的上海女知青徐玲因医疗责任事故难产死亡。

橄榄坝农场知青抬尸游行示威,突破重重阻挠之后,知青北上请愿团终于抵达北京。

大返城开始了,不到三个月,云南农场数万知青各奔前程。

此后,多米诺骨牌效应迅速发酵:全国各地的建设兵团、农场、林场以及农村的知青,竞相刮起了返城风。

长达二十多年、轰轰烈烈的知青运动,到1980年止基本上是寿终正寝了。

4

知青运动反思:“耽误了的一代”

知青一代人被称作“失落的一代”,他们也失去了在最佳年龄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又被称为“耽误了的一代”。

1977-1978年恢复了高考制度,为给他们提供机会而规定了特殊的年龄标准,但他们中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进了大学。

其他很多人为了挽回部分损失,选择了上夜校和电大。

他们还是“思考的一代”。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也有所收获。

20世纪70年代末重新获得学习机会的人,实践经验和知识的结合使他们受益匪浅。

但他们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残缺不全,还缺少改革后的经济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很多十几岁下乡的人在50岁时又被迫下岗。

但这不代表知青中没有成功者,对于成功人士来说,知青岁月的磨难会给他们的故事增添一抹亮色。这些人比普通人更务实、更果断。

近来很多地方开始筹建知青博物馆。这也提醒世人:

这段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充满悲欢创痛的知青运动,是一面极为珍贵的历史之镜,需要我们永不丢弃,妥善珍藏。

如今,50年快过去了,这段如歌岁月,早已成为知青们特有的记忆。

当回看这些文字和珍贵的老宣传画,当年的知青会有哪些情感,在心中泛起?

如果在您身过有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希望把您的故事分享给我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