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研学

2024-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周倩笑

按学校安排,我们五六年级的春季研学是去往稻花香研学基地,体验农耕劳作。

这天,天公很是作美,早上来校时还是阴雨绵绵,可越靠近研学基地,雨势越小,等到达目的地要下车时,已经完全是干爽的环境,雨,并没有跟随我们来到这里,而是给我们的研学保留了一份凉爽。

基地的研学项目很有农村气息:挑箩筐、识五谷、做谷粒瓶、认农具、怀旧游戏、水池捕鱼……都是很简单很基础的实践活动,基本上在教官的讲解下,班上的孩子们就都知道怎么完成了。但意外的是,这些孩子们的参与兴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涨。

小学时段的最后一次研学活动,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参加了。但在真正需要全身心投入劳动实践中,去试一试箩筐的挑担,去认一认农具的图片,去玩一玩那些久远的怀旧游戏:铁环、毽子,去水田里抓一抓鱼的时候,总是有一小群孩子,围守在一边,需要人招呼了又招呼才会勉为其难地上前一试。结束后,还有孩子抱怨着说再也不参加之类的话语。

饱含一颗热切而来,却并没有真切参与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很大的可能是这些活动跟他们的生活太远,太“不精致”,太“浅显无意”了。研学活动,不是只有活动,更重要的是要能有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但很遗憾的是,我们的孩子并没有在老师的讲解中得知到这些活动的意义,没有认可这些举措的意义,没有接受这些劳动的深情,没有对这样的项目有归属感。

这是一群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对于农村的一切,他们都是不熟悉不了解的,这些看上去灰扑扑脏兮兮的农具,第一眼就没能得到他们的喜爱,所以再要他们去接受它、亲近它,是有点难度的。为什么要认识这些农具,为什么要会挑箩筐,为什么要脱鞋挽裤下水塘……对于爱干净的孩子来说,把这些劳动实践当成游玩项目,既不体面也不好玩,是不具备吸引力的。

对于我这个从农村长大的人来说,我认识农具,是因为我要能用它,要在以后的生活中真切地熟悉它,它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帮手。只要认认图片,完成对对碰,这样的活动,在哪都能玩,不必要跑那么远道这里来啊!

劳动,是在真实生活中存在的,是要能帮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是要能见到希望,有所收获的。如果劳动成了噱头,假借劳动之名,行玩耍之事,玩了几下,就确实会兴趣索然了。

参与劳动要有收获,这才是我们愿意投身其中的真理。认识五谷,可以制作谷粒瓶;下水捕鱼,抓到就是自己的。这两个活动是大家积极性最高的,几乎人人参与,因为收获看得见,参与就有成就感。

所以,我们的劳动,到底应该怎么践行,怎么给予劳动的收获,是以后课程可以思考的方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