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我要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的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产生了质疑。最早产生这种朦胧的意识应该可以追溯到高二吧,具体的事件就是同桌每天早上上课睡觉,我在哪看似比他认真多了,可最后总也考不过他。
后来才得知他一般会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静心学习,感觉那时候效率特别的好。这种学习方式外化的成果,反正是让我信了。当时我也尝试过,可没什么效果,不过关于熬夜这一学习方式倒是刻在了我的内心深处。
或许这不是最早的,真正产生这种意识的时候应该是在高考落榜后心态的一次转变。虽然自己当时上的是市里面第二好的中学,可这三年自己的学习成绩并不怎么样。
但也不能为此说自己不努力,我觉得自己高三还是挺努力的,只不过相对于捉襟见肘的努力,更多的是对自我压力的一种叛离。
比如说放假回家,我每次都会带满满当当一书包书,最后几乎是啥都没动,只是图个心里安慰。好多时候自己的精力都被消耗在这种缺乏执行力的内耗中了。
想出去玩,亦或者帮奶奶出去干农活…当自己内心没有特别的渴求去做某件事时,就会想到学习这个挡箭牌,或者这个万能的借口库。可真正坐下来学习时,又学不下去,当时就陷入了这样两难的困境之中,不知道如何才能寻求突破。
直到高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完蛋了,当时就高出三本线一点点。之后填的一个学校也是音讯全无,那段时间我也是面如死灰。我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或许出于对烹饪的喜欢可以去当厨师。
是的,当时的自己确实很天真。因为这个事,家里人也是没得办法,于是让远在异地的叔叔跟我通了电话,作为村里最早考上大学的那一批人,叔叔的话,我还是信的。
当时叔叔就一针见血地与我说:“每天在那种高压的狭小空间里重复着一眼看的到头的工作,你吃的了这个苦吗?”那一刻,我沉默了。是啊,我真的吃的了那个苦吗?我不知道,内心充满了惶恐。
也是那次谈话后,我选择了复读。虽然复读这一年承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压力,但有一点,主动性是之前学习时所不能比拟的。这回是发自内心真正的想学,而不是在周围人的压力下被动去学。
这一段转变的过程说到底就是“我想做”与“我要做”的区别。前者是发自内心的,自我驱动式的,有着无穷力量的主动为之。后者就是屈于周围人的压力被动为之,它缺乏内生动力,也就极易厌倦,尤其是在困难面前。
现在的“我想做”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代表着诗与远方,能够给自己精神上带来满足的东西却很难解决温饱的问题。当然,那种对于诗与远方有种极致追求的人除外。“我要做”更多代表的是眼前的生活与苟且,满地鸡毛,却也琐碎、真实。
“我要做”与“我想做”这两个问题拉长的说,真的是贯彻始终的。从咿呀学语开始,我想要尝试所有能引起自己好奇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遵守大人们出于安全考虑所划定的界限。现在依旧是在“我想做”和“我要做”二者之间抉择、徘徊。之后,我想自己依旧离不开以此为两端点,在弧形区域里来回摇摆、探寻,以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