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散文成长励志

自我认识的东西方差异

2019-05-10  本文已影响18人  文武之道定乾坤
自我认识的东西方差异 自我认识的东西方差异 自我认识的东西方差异

  太阳神阿波罗象征着光,通过这个外界的照明之光,我们能够看见事物的外部形象;太阳神阿波罗象征着光,通过人类内心的精神之光,我们能够穿透事物的外部形象,洞悉其内在本质。前一种“I see”代表了人的视觉,后一种“I see”代表了人的智慧。

  “I see”是指我看见、我明白,那么“what do I see”?我到底要看见些什么,又要明白些什么呢?在这里,东方与西方一个向外走,一个向内走,于是就出现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

  在“看”的方向上,西方文化最初选择了向外求索,他们的回答是“I see the world”——看这个世界。所以你会发现西方文化很多时候更注重去了解这个物质的世界——它是由什么构成的?它最初从哪里来?人,作为一个生物体,他的生理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去看西方哲学史,你会发现,最初的古希腊哲学史就好像是一部物理学启示录,它更像是科学的起源。拥有群星灿烂的哲学家的古希腊哲学,就起始于这么一个基本的问题:世界的本源到底是什么?

  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泰勒斯,是但凡读西方哲学史都绕不开的一个人。他被称为“哲学史第一人”,就是因为他说了一句话——“水是万物的本源”。你要是能第一个说出这句话,你也会垂名史册。“水是万物的本源”,水是泰勒斯在宇宙万物中发现的一个共性。

  西方哲学史由此拉开序幕。接下来还有一位哲学家叫阿那克西曼德。他说,世界的本源并非如此简单,世界的本源是一种不可定型、难以定性的东西,它演化出冷热干潮等彼此对立又相互转化的元素,在它们的运动变化、相生相克中,世界应运而生。

  在他之后,又有一位哲学家,名字和前面这位有点像,叫阿那克西美尼。他当时说,不不不,你们都错了,气才是世界的本源。无论是火还是水,看似全然不同,但实际上都是由气体的稀释或气体的凝聚转变而来。

  后来,又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富有创见的哲人叫毕达哥拉斯。他说,你们说的都太具体,我的说法更为神秘、玄妙与抽象——“万物都是数(number)”。我当时读到他这句话的时候,精神为之一振,禁不住五体投地想要膜拜,太厉害了!他简直就是先知,几千年前就预告了当下这个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之后又来了一位哲学家,叫作赫拉克利特,他说,世界的本源不是水,而是火,因为世上万物都是无常,就像火焰一样,在死与不死之间永恒变化,从无定型。你会发现,这个探讨宇宙本质的过程似乎不知不觉中正从具象走向抽象。这一场发生在水、火、气之间的争论,到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那里,似乎得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他总结说,世界有四种原始基质——土、气、火、水。至此,前几位哲学家对万物本源的探讨似乎得以握手言欢。我不知道这跟现在流行的星座文化中的风、火、水、土四象有没有什么关系,但总觉得几千年前的哲人真的具有一种伟大的直觉和想象力。

  而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则坚信,世界的本源是一种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原子。原子在虚空中运动,所以包罗万象的世界简化到最后就是原子和虚空。你会发现,在早期古希腊的哲学家那里,哲学与科学之间几乎找不到一条明确的分界线。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的医学,路子也是一样。它把人分成骨、肉、皮、血液,其实也没离开恩培多克勒的土、气、火、水的系统。西方医学讲究解剖,把人当成一个物理世界来剖析和分解,各个击破。这就是西方文化“I see”的方式,他们向外求索,用精神之光观察和审视环抱着我们的这个大千世界——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他们对自然世界的浓厚兴趣和深入认知,带来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但是最初的西方文化却有一个特点——明物力而不晓人心。记得罗素说过,西方文化能够带来世界的进步,但是东方思想才能够滋养人心。

  在这里,我对西方文化既没有崇拜,也没有轻视,作为一种有别于东方文化的文化现象,它和东方文化没有高下,各有千秋。一个人如果要健康地行走,两条腿缺一不可;一个人要想在物力与人心之间皆有所得,就不能对东西方文化厚此薄彼、心存偏见。

  西方文化将目光与思想指向人心以外的这个大千世界,它向外求索,追问世界的根源,追问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具有怎样的属性。而东方文化将它的目光与思想转向了人心以内的那一片精神世界,它向内求索。西方文化看世界,看天空,看土地,看高山和大海;东方文化看自己,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本色与天性,看悲欢离合中人心如何受困与解脱。我曾经读到过一句有趣的话,说人为什么会睁眼与闭眼,人睁眼是为了看这个世界,而人闭眼是为了看自己。东方文化追问世界的方式、追问存在的途径,不是问天问地,而是扪心自问,所以我们长久生活于其中的东方文化,格外注重反躬自省,格外注重明心见性。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文化发达的是物理学、化学、科学、解剖学;而东方文化发达的是玄学,它的哲学、物理学、艺术、医学都只是玄学的各个分支。不过也是,还有什么东西能比人更玄呢?

  所以,你会发现“认识你自己”虽然成名在古希腊哲学,但是真正在实践它的其实是东方思想、东方精神,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传统哲学中的儒家、释家、道家,关注的焦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生与人心,最终追求的都是一份明心见性的自知之明——看清自己的心,看清自己的本性,然后在这个明心见性的基础之上,修心养性,把自己的心性修养好了,关键时候就能自己给自己制造一种精神的力量,为自己找到一套自我疗伤、自我解脱的办法,然后当别人需要的时候,还能够治人。这就是东方思想的逻辑,借精神之光向内求索,反观自身,看清自己,明见自己的心性,然后修心养性,自助助人、自度度人、自安安人,在帮助自己的同时尽力去帮助别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一切从“心”开始。

  这里分享一个小故事,是苏东坡和一个和尚的故事,这个和尚是苏东坡的好朋友,名叫佛印。众所周知,苏东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诗才也好,书法也好,都胜人一筹。他每一次在外面显摆的时候都很嘚瑟,唯独和佛印在一起斗法的时候,每每都败下阵来。苏东坡非常生气,非常不甘心,一直想着要找一次机会把一切都扳回来。某一个阳春三月的午后,和风习习,苏东坡和佛印两个人,同坐在西湖边上一个凉亭当中,泡上一壶热气腾腾的龙井茶,互不相扰,也不怎么说话。不要以为不说话就是互相之间没有交流,说话其实是最浅的一种交流,两个人真的彼此相熟、心意相通,哪里还需要言语对话来交流?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交流。这种交流意在言外,妙不可言,往往无声胜有声,这恰恰是知己好友之间的妙趣所在。

  因为外面春光和熙,暖风拂面,然后热热的龙井茶喝下去胃里面也热腾腾的,佛印感到非常惬意舒适,于是他就开始在自己的蒲台上打起坐来。因为外面也热,里面也热,他打坐的时候,头上竟然升起了袅袅蒸气。苏东坡一看,乐了,计上心头。于是问老和尚:“佛印啊佛印,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大家知道苏东坡胡子一把,大腹便便,格外富态。于是佛印就笑眯眯地对他说:“东坡兄,我看你像一尊佛。”来而不往非礼也,人家苏东坡都问佛印了,佛印好意思不作回应吗?我觉得真正的高手往往就像佛印这样,明知道你在给我下套,我却乐意将计就计,进套陪你玩玩——这是一个游戏,也是一份童心。所以佛印也十分配合地回问了一句:“东坡兄,那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想象一下,佛印当时正在四肢交缠地打坐,头上蒸气腾腾。苏东坡就说:“我看你像一坨牛屎!”佛印一笑置之,也不生气,也不辩解。

  那天苏东坡心情格外美好,颠着大肚子一路小跑,逢人便讲这件事,大家都对他盛赞有加。等他回家之后,看到了家里又一个很有才的人——苏小妹。要知道,苏家是没有等闲之辈的。当时苏东坡看到苏小妹就很高兴,和她讲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说我是佛,我说他是牛屎,你看我赢了!”谁知苏小妹一听,一拍桌子,戳了戳他的大肚子,对他说:“我看你是输了。”苏东坡不解:“我是佛,他是屎,我怎么可能输了?”苏小妹说:“人家佛印心中是佛,所见之处,处处是佛,那么你呢?”

  以何眼观世界,就观到何种世界。一个人的心眼其实不知不觉中决定了他的双眼;一个人的境界其实不知不觉中决定了他的眼界。佛印有佛心,以佛眼观世界,所见之处,处处是佛;苏东坡有贼心,以贼眼观世界,所见之处,处处污秽。

  我们平时经常会说到“世界观”这个东西。什么叫世界观?其实就是这句话——以何眼观世界,就观到何种世界。你有怎么样的世界观,就意味着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世界;你的双眼看到了怎样的一个世界,很多时候便印证了你具有怎么样的心眼。如果你心眼大,你所见的世界就宽广无边;如果你心眼小,充满了羡慕嫉妒恨,所见的世界也是偏狭。我们常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培养健康美好的世界观”关键在“心”——明心见性,而后修心养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