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章精汇古代文化

1902年的“虎烈拉”,夺取无数性命,改变国人观念!

2017-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祥说近代史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经过八国联军蹂躏之后,北方一片断壁残垣。未曾想,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一场更大的灾难消无声息地降临,如死神般收割着脆弱的生命。

它,有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字——霍乱!

明朝灭亡,与霍乱流行关联甚深。清乾嘉之际,霍乱再度流行,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皆有多次爆发,尤以1902年为最,持续近一年时间,沿着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水陆交通网,迅速蔓延至全国,北至黑龙江,南抵海南岛,东达东南沿海,西至湖广山陕。

霍乱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传播速度快,死亡率超高。正如张剑光在《三千年疫情》中所言:

“这次爆发的瘟疫最大的特点是传染速度极快,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内,全城都出现了疫疾病例,并且快速地向城外扩散。得病者仅在一二天内就不治身亡,因而活着的人心中都惴惴不安,有朝不保夕的感觉,不知自己一觉睡后还是否起得来。”

当真是: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尽管各地疫情存在差异,但仅温州一府就死亡3万人,其恐怖程度由此可见一斑。那年的中国,宛如地狱。

感染霍乱的症状为急性腹泻,即:“得病后下泻如白冻者即不可救。”由于此病威力过于猛烈,所以有的地方志将霍乱称之为“虎疫”或“虎烈拉”。《张北县志》记载:

“七月间,发现虎烈拉传染病,传染迅速,壮年人得之最多。病之初来,吐泻转筋不过数小时即可殒命。能治愈者十无一二,以至各城市棺椁均售一空,有装木柜者,有装磁缸者,有裹炕席者,足证当时传染病之剧烈。死人之众多,不待言而喻矣。”

对于死去的人,大部分地区采取传统办法,有的用棺材,有的用炕席,有的直接投入井中,反而使疫情恶化,甚至出现全家死亡而无人掩埋的惨状。山东境内最早爆发霍乱的是济南,时人记载:

“霍乱疫起,县境村庄无一幸免,城西关家家户户传染死亡,甚有一家尽死无人葬埋者。”

这场大规模霍乱同样威胁到北京、天津地区,包括皇宫里的嫔妃也难逃此劫:“京津瘟疫盛行,近闻大内嫔妃中亦屡染时病且患目疾者尤多。太后慈躬亦连日进药饵以防疫气,故太医院各官每日皆有宣召云。”

那么,最要紧的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在这一年爆发如此大规模的霍乱呢?

俗话说:大乱之后,必有大疫。对于这场瘟疫的大爆发,八国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难辞其咎。战争必然造成民众流离失所,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卫生条件十分恶劣,尤其是难民的大范围流动,都极易造成传染病的迅速传播。其实,在义和团运动之前,各地已有霍乱出现,但仅是零星现象,而战争过后,疫情却蔓延开来,二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疫情十分严重的广西,同样伴随着较大规模的地方动乱。

其次,气候异常。霍乱往往藉水而生,而1902年恰恰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不同程度的水灾。水灾过后,旱灾又紧随而来,导致食物短缺,人们身体免疫力下降。这些,也是该年霍乱横行的重要原因。

再者,人口密度大,生存环境差,饮食习惯坏等,同样是这场大灾难背后的重要推手。为时14年的太平天国让清朝人口大幅度下降,但随后的洋务运动带来了更快的人口增长。此次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当高。即便是不适宜疾病传染的东三省也未能幸免,正是因为清廷对“龙兴之地”开禁,大量华北人民涌入导致的。至于中国的卫生状况,即使在大城市也不容乐观。来华的外国人对此深有体会:

“省城街道湫隘,人烟稠密,居民每以秽物任意堆积门首,以致秽气熏蒸,酿成瘟疫之症。”

“中国市镇更易受到疾病的袭击,原因在于过于拥挤、贫穷、脏乱的环境。”

“在不需要肥料时,这些粪便积存数月。到了春天和秋天,粪便通过运河用船装运走。而在运河中,当地人却在那里洗菜洗米。我曾经看到一个妇女在一个离粪船只有几英尺远的地方洗菜洗米。在运河的岸边,也是交通最繁忙的地方,有一个供应外国人的牛奶场,牛奶场职工也在运河边刷洗器具。每一项必要的预防霍乱传播的卫生措施在这里被完全忽略了。”

面对如此凶猛的霍乱,普通民众一般采取“驱鬼辟邪”的旧方法,而政府当局在处理上则显得更为科学。尤其是在大城市,几乎都采取了隔离审查、稽查食物、禁卖鱼虾以及修建公共卫生设施等措施,取得一定效果。对此,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都有详细记载。比如:

“以鱼虾等类其味腥臭,易召时疫,乃出示禁止,市中不得售卖鱼虾等鲜物,而业渔者亦遵谕歇业矣。”

《大公报》的创办人是英敛之(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创刊号,名称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之义,以“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宗旨。

有鉴于此,在整个霍乱爆发期间,《大公报》都致力于宣传西方现代医学以及健康、卫生理念,希望能改变国人的陈旧观点。有些话,今天看来仍然有警醒作用。比如:

“中国贫穷软弱,不足为忧,可忧的就是糊涂,没有真见识,专信那异端邪说,牢不可破,这就是大阻挡长进的一个关口。”

“前几天我讲的,我们中国人妄信异端邪说,就是最阻挠我们长进的一个大关口……这几天更听见新鲜事了:有瘟气,不知道想正经法子躲避,搭着个姜太公像,满街游。在他们想,这是很大的聪明人出的主意,因为有一句话说,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

尽管上述论调与英敛之的天主教背景有一定关系,折射出中西方宗教信仰之间的巨大张力,但正是在《大公报》的宣传下,新的卫生观念才开始慢慢建立起来,不仅注意清道排污,而且成立了自来水厂以及专门的官厕、粪厂,同时形成报丧制度。

1902年底,《大公报》收到一则“来函”,内中云:

“某君来函云窃查泰西卫生之道,精益求精,其保卫之有方,盖以民生为至重耳。自天津设立都署以来,即安设卫生总局以除污秽,以洁街衢,法至良,意至美也。今夏疫气盛行,朝不保夕,而卫生局竭力保护,讲究卫生。凡有益于民者,莫不剀切而晓谕之;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

文中提到的卫生局,是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成立的。1902年8月,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收回天津后,在列强要求下保留了卫生局,并制定《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等规章制度。但是,保留下来的卫生局职责范围大幅度萎缩,只负责清洁街道。这说明,当时中国人尚未建立起现代卫生制度,直到霍乱大爆发后,才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并在几年后如火如荼的清末新政中成立了中央级别的卫生机构——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并逐步推向全国。

需要指出的是,这套制度模仿的对象,是日本。

祥说:一场席卷大清朝的瘟疫,竟意外改变了中国人的卫生观念。只是,这一改变,未免代价太大。然而,哪一次社会大转变,不伴随大事变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