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灯录》一裘才挂体 万法悉皆如
湛愚老人 著
山顶洞人 批注
纸衣道者来参曹山,山曰:“如何是纸衣下事?”者曰:“一裘才挂体,万法悉皆如。”山曰:“如何是纸衣下用?”者近前应诺,便立脱去。山曰:“汝只解与么去,何不解恁么来?”者忽开眼曰:“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山曰:“未是妙。”者曰:“如何是妙?”山曰:“不借借。”者珍重便化。问曰:“如何是不借借?”曰:“不借借三字妙到极处。吾人自无始以来,总在这借上堕落,到而今不能出头。自从借这胞胎为身,便入苦海,又向此身外借一切以养此身,此众生因借而堕,不可问矣。
即有看破世情而放下者,又借一切佛法修行,障碍这一灵真性。所谓我者,不能仍如旧时之人,总在这一借字,要有依靠,便埋没此我,便是堕落。故教他离却此身,不可起一念有借于依靠之心,则自然妙矣。”问曰:“吾人今有此身,仗他得有如此明白,若离却,岂不昏去?所以怕死者,乃此故也。”余笑曰:“惑至于此,可谓极矣。吾人此我本来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光明,不是因修而得。只因梦缘四大,堕在此身之中。可怜众生仅仅得此日用应酬光明乃万分之一分,若离却此身则障碍全无,与诸佛相等。回视在此身中之光明,犹如瓦砾。怎么不乐乎身后,而反愁于生前?”问曰:“死后自然昏惑,不知所往,哪能如生前在此日月光天之下?”曰:“彼昏惑而在黄泉,乃生前所造之恶业,盖覆本性之光明而自障自碍,不是因死而生之者。你若生前所造善业,死后便大不相同。
即以生天上之人论,其自身光明已胜人间百千万倍者,投身于佛法之中,则高出于天人又百千万倍。若能还我本来人,总不借于善业佛法,即佛祖亲来摩顶授记说法,我总不借不借,不要不要,此人即可以为佛祖之师。所以惟有此我,便是大佛顶,便是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无上之光明。若借丝毫便是障碍。所以曹山示颂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问曰:“如何是打成一片?”曰:“此问乃吾人之最要真切问也。六祖曰:‘我法门以无念为宗。’无者无一切相,念者念真如。真如者,我也。但起念不可著于一切相,惟念此我,则念念不忘此我,久之念与此我自然打成一片,所谓相应是也。诸佛一路涅槃门,即是此义,乃成佛至简至易之密因。若舍此不为,而去乱参一切公案,岂不耽搁岁月?其他公案,即不会何妨,将来自然融会贯通,不烦用力。
幻寄所选《指月录》,杂而不知其要,使学者东奔西望。我向年在此空费许多心力,至今始悔。盖念起即出而着相,能于念一起即返照真如,只此一点功夫,有无穷妙义,千里寻师,恐不能得此一句。我四十余年反覆参究,才能明此要路,甚勿谓我容易说出而忽之也。”又问曰:“诸方亦说返照,老人何以不许?”曰:“我不许诸方者,且问你,他说返照,照些什么?我亦曾屡屡问之,他说照见本来无一物,此还是生平有修行者。我遂诘之曰:‘本来无一物固已,当照而知此本来无一物者是谁?’则茫然无以应我。可见返照有何用处?我之言返照者,乃念念照此实有之我,非照于空也,天渊之异,岂可忽略?”又问曰:“大慧谓为默照邪禅何也?”曰:“默照邪禅者,乃不曾知有也。既不知有,岂非邪禅?今诸方所言返照者,皆此类也,当细细辨之,与六祖之言为同为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