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读书会教师之家语文湿地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教材解读的第二重境界

2019-04-06  本文已影响212人  93bd497780ed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课程标准观

          我觉得这一重境界也可以用一只歌来概括:《雾里看花》。进入这一重境界,就说明我们的老师进了一大步:心中有课程标准了,指导那些能力是学生们应该具备的了,老师们能够通过教材看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了。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少数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但这种教学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节课上,老师往往是这也想讲那也想讲,所以一节课下来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教师太累,而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形不成知识系统,不便于梳理、记忆,也就不便于总结方法、形成能力,培养技巧。就像我们去旅游观赏景点一样,所有的景点都要围绕着主景点。比如,曾经听过这样就一节课《两只小狮子》,不难看出,执教老师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篇章,从表达到主题的挖掘几乎是面面俱到,而且词语中又牵涉到理解、归类、积累、运用等方面。在这里,教师无疑是想通过这篇课文的讲读完成或者说是实现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2、3、6、7等。大家想,这么多阅读目标在一节课中都要得以实现,而且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似乎是不太现实的。如果能完成的很好,我觉得也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这节课曾经上过,而且不止一遍。但是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是有规律的。所以这时,教师要明确课程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统整,其本质的内容应该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目标定位是否恰当准确、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不能把课程目标当做教学目标来处理。对于每一个学段、分解到每一个单元应该完成哪些教学目标,教师心中要清楚明白,而且要努力做到目标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梯度性,保持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发展。例如朗读目标的处理:课程标准对于朗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调整,原第8条)那么这些目标究竟该怎样呈现完成呢?这要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材特点具体处理。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的机动性特别大,他不像数学或地理、历史等标准一样对学习目标与具体的规定。听过于永正老师的《番茄太阳》,他对孩子读书能力的培养的梯度让人叹服。

        在这一境界可谓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