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顶风作案的好酒之徒,居然能逃过曹操的惩处(中)
徐邈
徐邈顶风作案的出格举动,为何就能逃过曹操的惩处?并且还得到了新的升职机会呢?
度辽将军鲜于辅和徐邈是幽州老乡,鲜于将军帮徐邈说情也是情理之中事情了。如果曹操能给鲜于辅几分面子的话,那也就是减轻点处罚力度,绝无提拔的道理。
下面让我来做个合理推断,解析个中奥妙吧。
徐邈自然知道曹操手下有一帮“能刺举而辨众事”的校事,在到处活动。上察宫庙、下摄众司,所用阴暗、龌龊的手段都是贤人君子所不齿的。但富贵险中求,徐邈就得让特务们的刺举(刺探、检举的意思)得逞。曹操是专门招纳一些卑鄙小人、无耻之徒做特务,来制衡君子。像赵达这样的小人和杂号将军鲜于辅这样的武人,文化水平不会太高的,他们对徐邈的酒话“中圣人”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字面上了。
“中圣人”的“中”,此处作动词,发第四声读音。可做遭受、遭遇的意思理解,如中毒、中箭、中暑、中风等等。假如像鲜于辅所说“圣人”代表清酒的话,那的确,“中圣人”就表示是醉清酒或喝清酒喝醉了的意思了。这是“中圣人”的一层意思。
徐邈只需要有人把这句话传给曹操。“中圣人”隐含的历史典故,以及徐邈想传达的隐喻,那就只能文化水平更高的人去参悟了。也就是说“中圣人”还含有另一层意思。
这个时候可以看出风险了,要是曹操没文化,那该多可怕!保不齐徐邈的人头就没了,指不定还要灭三族。虽然文学水平比不过孔融,但曹操也算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也不是浪得虚名的。
曹操没有出生于像孔融、袁绍、荀彧、杨修那样的经学世家,但也是官宦人家后代,家财殷实,是有条件接受良好教育的。打小也是饱读圣贤书,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那是必修课。五经之一就有《春秋》,我们来看其中一段经典故事吧。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传】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我将饮酒而己,雨行,何以圣为?”穆叔闻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国之蠹也。”令倍其赋。
臧武仲是春秋时鲁国的大儒,学识渊博,人格完美,在鲁国和孔子并称为“圣人”。臧圣人作为鲁国的形象人物,代表鲁国出使晋国。半道突遇下雨,正好路过御叔的封邑,就进去躲雨。御叔没资格当使者,正心里不爽,准备喝酒。看到圣人进来,就奚落挖苦道:“还用得着圣人?我将要喝酒,你怎么就淋着雨来了呢?圣人都是先知先觉、料事如神的,你怎么就没预知到天会下雨?这哪像圣人做的事?”掌握鲁国政权的大夫叔孙豹(谥号“穆”,故史称穆叔)听说此事后说:“没资格出使的人,还侮慢使者,这人就是国家的蛀虫。”于是命令将御叔的税赋加倍收取,以示惩罚。
汉字“中”还有另一种释义是:伤害、得罪、中伤的意思。“中圣人”也就可理解为:对圣人失礼;得罪了圣人;怠慢了圣人。
想必徐邈是在自比臧武仲,有圣人之品学;以御叔隐喻曹操,委屈怠慢了大德大才之人。一个区区尚书郎的职位,“焉用圣人”?
当然,以身试法只是为了引起曹操注意的一个手段罢了。不过这招也不新鲜,人家庞统三年前就用过了。
庞统(凤雏)拿着鲁肃的推荐信去刘备占据的荆州求职,刘备嫌庞统长得丑,就打发去“百里小县”的耒阳当县长。刘备都几乎把这人忘了时,就收到投诉:庞统上任后,百日不理政务,天天酗酒旷工。派张飞去调查取证,庞统令人把积压百日的卷宗案件全拿上来,不到半日全理清判明。张飞大为折服,把庞统夸成了一朵花,这才引起刘备重视,后委以重任。
作为大文学家的曹操,当然对《春秋》故事是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徐邈机智的透过一语双关的“中圣人”,即向曹丞相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机遇之渴望,而又使众人不得察觉以不损曹操颜面。如果是大伙都看得懂的套路,那就叫“哗众取宠”了,反会弄巧反拙,自取其辱。
徐邈此举展现出的才学和智慧,势必赢得曹操的欣赏,使曹操相信此人有“高才异质”、“非百里之才”。于是,素来求贤若渴、惜才如金的曹操,不仅不追究罪过,而且还不拘一格的提拔了徐邈。
举贤勿拘品行令后来曹操在发布天下的《举贤勿拘品行令》中的一段话“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或许能佐证徐邈的人生命运得以改变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