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消亡史 我眼中的华丽与沧桑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看腻了抗战题材惯有的宏大叙事,不经间收获了这样一部充满唯美布景、反叙事风格的小牌之作。故事背景是战时动荡不安的上海,上演着的是历史早已见证过的众生相。影片开始便是国际章在幽暗光影中的无奈与不安,欲探求其因之时,镜头切换至一间茶楼,黑帮暴力在一笼上海小笼包中蒸腾、下咽,斩下一只芊芊玉手,杀手嬉笑间对于性经验(童子鸡)的调笑,杀人时的云淡风轻对比垂死之人的温情流露,即使鲜血迸溅也绝无反感。这是一部充满老上海腔调的电影。
叙事手法上,充满倒叙、正叙、插叙的不断切换,不断的闪回,如《喧哗与骚动》所体现的意识流看似缭乱实则层层铺展,影片可分为三个时间段:战时三年后、战时三年前、日本投降。故事表面是一次反抗、一次屠杀,实际上故事背后隐藏的人物故事和重要线索会在后面的阐述中不断展现,大有“看吧,没么简单”的调侃之意。影片的小细节更是为后面的真相大白,埋下伏笔,看的时候我就在好奇,浅野一开始明明做了两份餐,怎么就自己吃了一份,又给猫现做了一份,另一份哪里去了,结果看过的人也都知道了,真是觉得这样很有意思,带着疑问总比昏昏欲睡好的多。
人物塑造上,演员个个实力派,即使戏份不多,也如点染之墨,尽染纸张,乱世浮沉,皆有造化。
葛大爷所饰演的陆先生虽是大上海黑帮组织令人闻风丧胆之人,却也不可谓不是一位深知民族大义的侠义之士。贯穿影片各种桥段,是线索人物,好像对所有女人都抱有深深的同情。一位有腔调的“老壳勒”,见证着罗曼蒂克的消亡。
章 子怡(演技无可挑剔)所饰演的花痴浪荡妇人正是因为自己的不检点而被流放异乡,却在途中被浅野忠信所饰演的伪善者真豺狼侵犯,从此开启了XXplay(原谅我污了),有意思的是这位贵妇在影片中也演了一场戏,演她死了,她问导演自己是怎么死的?他杀?自杀?导演说:可能是自杀、可能是他杀,可能根本没有死……似乎是对自己命运的预告。正如后来的“应该在北方”却实际上被囚禁,最后在战后收容所获救。总之这样一个妇人在战争的阴霾中活了下来,褪去浓妆,换上素服给了那个人一枪。鲜血浸湿大地,恰似她的泪,蜿蜒流下,划破悲伤面庞,那一刻罗曼蒂克消亡。
浅野忠信所饰演的日本人,说着地道的上海话,声称自己不是日本人,是上海人,实际上是屠杀的密谋者,为了日本军国,牺牲妻儿,我想他也是压抑的,即使将自己的原始欲望展露无遗,也只是地底下幽暗的肮脏见不得光。奄奄一息才说自己想活着见自己孩子,可是周围皆是死尸……陆先生于战俘营找到他,却依然狂妄:“你们这样的人,是不会伤害我的孩子的”结局是他的大儿子被当场打死,心痛中迎接复仇的子弹。
毕竟众生万象,浮光掠影,无论是临死执着那这房间钥匙的杀人者(杜江)最终回归平淡,还是冷面杀手(杜淳)穿上军装,亦或是老五(钟欣桐)忠肝义胆、视死如归。每个人物各有各的风骨。
拍摄手法上,服化道精美绝伦,场景布置如画报般瑰丽、静止。即使血腥场面也处理的犹如华尔兹般唯美悠扬,电影充满了将蒙太奇与对比手法的结合,例如阴郁镜头下一秒就切换成明丽画风,感官刺激极强。再比如国际章与浅野的性爱场面不断与他们静坐吃饭的场景进行来回切换,这种对比牵动着观影者的神经。大上海俯瞰图战前的高楼林立对此战后的一片废墟。灭门之后面对满地血花的穿堂而过场景的俯拍对比战后回到满是尘埃的故居,俯拍再次穿堂而过的对比。还有场景切换令人猝不及防,例如上一秒吴小姐的对面是王妈,下一秒就变成了她的丈夫。即使一开始是这种节奏略感不是,不过过一会儿又可以深谙其道。电影是细致的,悠扬的,缓慢的,即使习惯快生活的我们也会从最初的想快进,到最后沉溺于这种如轻盈舞步般的飘逸中。
音乐上,背景音乐与电影故事、人物情感相辅相成,《把悲伤留给自己》如泣如诉,挽歌一曲为君守,自是风流也是忧,我把真情还与你,那我的心呢?它是否已埋葬在烟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