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愁是永恒的
愁,根据百度百科介绍,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是通用字;从心从秋,秋天那种感伤与忧虑。
是向下的情绪,是颓废的。
注意不是负面,春夏秋冬,刚好秋天的情绪,是一种自我感知的情绪,无可奈何花落去,绵绵不断。
为什么要讲这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的《将进酒》,大气磅礴。
盛世唐风,就像我们看到的,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一样的盛世,一样的澎湃;但这背后,愁绪是个人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无尽的愁,也是李白的。特别分裂,跟个人的感知是一样的;从这个层面来看,人又不是孤独的。
关注宏大的叙事,与有荣焉;
看到个人的细事,心有戚戚。
愁是永恒的。
那一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那一年,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是那一个,孤独的李白。
但是他又不愁,他有自己的释放。: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生命,这个东西,从自然而来,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但又是独立的个体,思考的是孤独与愁绪。
静观万物:见天地,见自己。
如果没有看到,那么眼前的花草树木,自己,个体,孤独,会有一种幻灭感,一切都是虚无的。
而看到的是:
大步迈步时,双臂摆动的欢快,大腿肌肉的力量;都是生命的特征,人是喜悦的,自然会热爱生命。
个人忧伤时,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还有无言叙说的恨与怨;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不过在背面而已。
人要做一件事,往往是后面的情绪在主导。
都是开心的,都是欢快的,就没有动力,没有改变的冲动,没事做事的目的。
怨呀,恨呀,就会不顾一切:
做得到,做不到,不管;有条件,没条件,不管;反正就是要做到。
于自己而言,是厚重的,是饱满的。
宏大的叙事,慷慨激昂,激扬文字,想融进去,都融不进去,反而是拖累;当自己不再想融进去,做好自己的事,又莫名融进去了,成为时代的个人。
一滴水, 融进大海,再也看不见;但是这滴水,还是存在的,自己要看见。
“此去经年,应该良辰美景虚设”。
总是要讨好他人,最终都是虚设,无论如何都不能令人满意;不再讨好,转而为自己,构建良辰美景。
有喜有乐,有忧有愁,却是别有一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