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皆随顺他人
图文/喜悦
![](https://img.haomeiwen.com/i5170527/2f82765018236be3.jpeg)
朝三暮四 朝四暮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庄子》
什么是“朝三”?它是关于一个猴子的训练师,他去到他的猴子那里告诉它们说:“关于你们的栗子,我早上会分给你们三升,晚上分给你们四升。”
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所有的猴子都变得很生气,所以那个养猴子的人就改口说:“好吧!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然后那些猴子就觉得很满意。
其实,这两种安排是一样的,栗子的总数量并没有改变,但是在第一种情况下,猴子们都觉得很不高兴,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它们就觉得很满意。
那个养猴子的人很愿意改变他个人的安排,以便去适应客观的情况,他这样做并不会有任何损失。
真正的智者,会考虑问题的两面,没有任何偏好,在道的光之下来看两者,这个被称为同时遵循两种路线。
许多年都以“猴子”的样子存在
许多年都以猴子的样子存在。什么意思,执着于自己的头脑观念,别人让自己不满意,就不开心。别人让自己满意,就开心。
为了一口食物,一点点外在些许的利益,会和他人争斗,直至最后胜利,享受那片刻的欢愉,沾沾自喜。
但也不是每次必胜,别人胜利的时候,自己就会灰头土脸,总觉得缺了什么一样沮丧。
说许多年,是说很长时间都在重复这样行为模式,像猴子一样活着,争取着少得可怜的利益,只为裹腹。
陷入局限中的人,无法看见生命更多的可能性,无法跳脱自己的命运轨迹。就如同同样行为下的猴子,几十年如一日,重复来去。
人人也都是训猴师
猴子的行为,来自猴子的思维,来自猴子的意识。所以猴子不可能变成训猴师。但,人不一样。
人有能力变成猴子,变成狼,变成狮子,变成豹子,也有可能变成那个驯兽师。跨越思维的局限。
仔细观察脑袋里的各种声音,它们如同一群猴子,各执己见,吵吵闹闹,也难以消停。
尤其是遇到问题的时候,至少有两只猴子会跳出来乱叫,它说这个对,它说那个对。
人若受起干扰,必然一团混乱,也必然因为利益而陷入执见之中,等同于猴子。
但如果不受其影响,安静下来耐心聆听它们的声音,也自然会知道那个强烈的声音,并随顺它的发生,仅此而已。
随顺它,并非受控于它,只是尊重它的选择,而自己知道不是它。让它高兴了,它便没有了抗拒。而自己什么也没有损失。
仅仅是随顺内在的声音,即可让内在安宁,让那些猴子们归于宁静,而不使自己沦陷。
自我消失 计较心消失
内在无争。 外在,亦可轻易放过。知道自己所争夺的利益那么微不足道,又怎么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斤斤计较。
争执的世界,无非眼前利益,而陷入眼前利益者,都很难看到那个长远利益,广阔的利益。
心、眼受限,即被障碍,才会在毫无觉知地状况下循环不止。不管那个斗争的方法多么厉害,多么聪明,也都还是争斗世界的呈现,不可能跨越。
若被整体(道)的光明照亮,那怕只是一个短暂瞬间,都会知道眼前所在意与执着的自己,是多么可笑。
曾经会觉得随顺他人,自己会吃亏,那个“自己”也都还是猴子的思维,都还是“自我”在意的眼前利益。
自我消失,计较心消失,眼前利益也就被淡化,什么眼前利益,长远利益都跟着消失了……
没有计较,还剩下什么呢。越来多多地随顺他人,又有什么呢。没有什么可得了,还会有什么损失……
——#内在探索#回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