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的强硬与软弱,难掩真实的本色

2019-02-01  本文已影响43人  拾文客栈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二百零一):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在北洋史上,北洋军阀的形象,必然多是武夫当国的穷兵黩武。尚武精神变成混沌乱世的始作俑者,一言不合即兵戎相见,兄弟阋于墙的桥段,不仅经常上演,而且成为北洋大厦倾覆的导火线。但是真正就打倒军阀所言,当时的南北方,均称对方为“军阀”,棋高一着的南方,最终将北洋盖棺,更多还是胜在论调之主动。南军北上自然是师出有名,不过仅凭尚“残存”的几个北洋系老人,剔除掉常在河边走湿了鞋的角儿,更多的还是成王败寇的禁锢之下,只能有当寓公的戏份,断然不能去争是非。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北洋军阀的行事风格,夹杂着强硬与软弱的斑斓脸谱。

北洋军阀在对外上,有时候确实堪称够“硬”。清朝与列强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北洋断然没有照单全收。民国六年,皖系军阀执掌北洋中枢,通过对德及奥匈宣战,废除了它们的“治外法权”,终止向它们支付清朝签署的“庚子条约”赔款,还赢得了暂停向协约国支付庚子赔款的五年期限,从而开了废止不平等条约的先河。民国八年,段祺瑞麾下头号策士“小扇子”徐树铮筹边西北,就连当时的南方亦致电庆贺,赞许徐树铮“于旬日间建此奇功”。是年“巴黎和会”的失利,北洋军阀在其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下了功夫,明确表示要在华埠会议坚持废除不平等条约,并要求解除英日同盟。

其后,在会议结束后,日军果然不得不吐出部分所谓的“战利品”。但是北洋军阀在教育上似乎不那么较真,可以说为了办好教育,是怀着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之态度,可称软弱。巴黎和会失利之后,学生们义愤填膺,时任北洋大总统的徐世昌,却只是一面颁令“依法逮办,以遏乱萌”,一面又不得不肯定学生的热情,承认他们“纯本天良”,掌握北洋中枢实权的阁臣之首段祺瑞,也是不明不白地成了众矢之的,而自己境况是“忍无可忍”。这些硬与软的表现,也来源于北洋军阀的个人品质,他们身上既有清朝旧臣的不良习气,也带着士大夫最后残存的影子。

最终,北洋军阀在本色上,可以说既有达济天下的抱负,也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初心,不过在鸡零狗碎的宦海浮沉中逐渐蜕变,变成自己曾经反对的那种人,即新贵分好处,文人过嘴瘾,至于普罗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俨然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管怎样,北洋时期都是一个贫弱混沌的时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夹杂刀光剑影,徒留一地鸡毛。除了疾风扛纛的大军阀,俨然诸侯的各省草头王,既不乏风吹两边倒的“骑墙者”,也不乏落水助纣的“识时务者”,不过在清末民初那片深不可测的欲望泥淖之中,他们确实反抗过、挣扎过、以及探索努力过。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菜根谭》、《史坛纵论》、《北洋裂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