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原因,但求目的 | 读《自卑与超越》5
2020-04-03 本文已影响0人
楚汐思读绘
近年来,凡是谈及心理问题,第一反应便是回到原生家庭找原因。但在个体心理学里,相较于找出问题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要分辨出背后的目的。比如说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之所以会害怕某些东西,不过是因为他们想利用这种害怕来吸引注意,尤其是吸引家庭里的父母等成员的注意力,而一旦达成目的,久而久之,这种情绪便会成为他们生活样式的一部分。
书里举了个例子,被宠坏的孩子通常都害怕单独一个人被留下,尤其是单独留在黑暗中。他们害怕的并不是黑暗本身,他们是利用害怕来使母亲跟他们更接近。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当孩子在黑暗中总是哭闹不休时,妈妈走过问他:“你为什么害怕呢?”
孩子回答说因为很暗。但是他妈妈看出了他的真正目的,所以回说,“难道我来了后,就不暗了么?”
作者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其实黑暗本身并不重要,孩子对黑暗的害怕,意思只是他不喜欢和母亲分开。
说实话,我刚开始看完这个例子和解释,也觉得很有道理,甚至还觉得,嗯,妈妈这个反问很对。但是仔细想想,也不是啊~ 那孩子完全可以回复说,“还是暗,但是有人陪着所以就没那么怕”。
所以我就纳闷了,如果是这样又怎么理解这种心理状态呢?如果过来的不是妈妈,是爸爸甚至家里其他人呢?
书里的例子只是这么简单的戛然而止,所以还是有点不太能说服的感觉。
不管怎样,相较于找出问题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要分辨出背后的目的。 -- 这个观点我还是赞同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