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风

2024-07-16  本文已影响0人  静静老师1

阅读时间:7月17日

阅读内容:如何引导班风——学风

金句摘录:

1.教育是生活,培育良好班风是帮学生学会更好的生活。

2.班主任至少应该有两只眼睛,一只盯着不学的学生,一只盯着死学的学生,双管齐下,才能很好的引导学风。

3.逼迫只能产生厌恶,厌恶之后会更不自觉,于是只好加大逼迫的力度,如此恶性循环,一直到崩溃。

阅读心得:

常常听到有人说某个班级“班风正”“学风浓”,这里把班风和学风放在同等位置并列,很显然是不正确的,班风包含学风学,学风是班风的重要方面。一个班级的学风包括学习的风气、学习的风格、学习的方式等,还包括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与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高度一致,对学生的成长和班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学风是学生主动探索,乐于求知,即使在学习遭遇困难时,仍然愿意学习,还可能把困难当做挑战,当做乐趣享受。良好的学风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整个班级一起享受学习的快乐。良好的学风,需要班主任的带领,班主任首先就是一个学习者,且能把学习的经验、方法分享给学生,或者带领学生探寻学习过程的规律、方法,总结学习经验。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研究“学习”这件事。记得寒假期间“教师研修”第三板块“综合育人能力提升”中的第一部分“学习科学指导”时,我知道了一个新名词“学习科学”。简单地说学习科学就是“人是如何学习的,如何促进有效地学习的。”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不学”的孩子是很少的,他们是因为在学习中尝到了太多的苦头,才终于选择了“不学”。还有一些学生就是从“死学”走向“厌学”,最后到“不学”的。

“不学”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学生本身接受能力差,一个是学习方法不科学。

破解第一个原因,可以降低学习内容难度和考核难度,因材施教,因材而考。上级部门要求教师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可是考试的时候却是同一张试卷,同样的标准。

破解第二个原因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可以在教材中安排一些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比如语文课文中可以有关于脑科学的说明文,数学练习中可以有学习金字塔的百分数知识。这样把学习方法融入到教材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影响。

在这一节中王老师举了五个案例,我把这五个案例分成了两类。第一类是课后学习,案例一和案例二,第二类是课堂学习,案例三四五。

案例一是说学生不完成日常作业,不完成作业就是学风不好。在这个案例中,老师作业布置缺少科学性,给学生留一大堆作业,作业要求还模糊。这位老师倡导傻干,鼓励学生做无用功,可是却言不由衷的“表扬”“不听话”的学生。班主任希望班级学生完成每日作业,要布置适量的作业,明确作业要求,而且要坚持每日检查,人人检查,从入学就开始。把写作业,检查作业当成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的事。

第二个案例,学生假期不完成作业。寒假暑假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以定期布置作业,定期检查作业,时间可以设置为一周。现在网络如此发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每周一布置作业,周五上交作业,完成作业的学生休息两天,这两天为自主学习日,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爱学什么就学什么。

学风最重要的表现在于学生是在课堂以外仍然热爱学习,完成作业只是学风的一个方面。和我同学年的一个班级,尖子生成绩遥遥领先。于是我向他请教方法。他告诉我,他鼓励学生课外主动探索题目,学生在课外遇到了有意思的题目,有难度的题目,就会拿到班级分享。长此以往,培养了一批乐于探索的学生,在这些学生的带领下,班级的学风日渐浓烈。

学风另一方面表现在课堂学习状态。

案例四告诉老师要少给学生搞下马威,以为学生看到自己成绩不理想,成绩落后便会发奋学习,这样的学生有,但是很少。更多的学生是看到自己成绩落后,便会失去信心,丧失斗志。在学习的路上,多给学生一些小小的成功,让这些成功累积成一个大成功,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发现,其实“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案例五告诉我们上课不积极发言,并不能看出学风差。大多数学习者往往都很安静,因为他们会倾听,边听边记边思考。没有了倾听和沉思为前提,所谓的积极发言,只是为表现而表现的低调闹腾而已。积极思考才是好的学风,而思考有是看不见的。

案例六告诉老师的“捆绑式”学习没有道理,不公平,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请注意合作学习,不是把成绩捆绑在一起。在学风引导上,教师要注重个体发展,也要注重整体发展,允许有人跑在前面,总体都在前进。

教师先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习惯,在逐渐放手课后的学习任务,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形成班级良好的学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