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简书电影散文

《敦刻尔克》:绝望战火映射下人性的坚毅与矛盾 。

2018-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豫彧昱

  顾名思义,《敦刻尔克》讲述的是二战时期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1940年,德国击溃英法联军,英法联军被逼于法国南部的一座小城敦刻尔克,为保存实力,英国决定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实行军事撤退。当时参与撤退的士兵一共有40万人,英国首相丘吉尔原计划撤离的只有3到4万人,而最后真正撤离的则有33万人。在这部电影之前,与二战内容有关的电影大多将这段历史悄悄略过,直到有一天克里斯托弗·诺兰——这部电影的导演,将视角对准了敦刻尔克。

  说实话,《敦刻尔克》是一部不怎么“好看”的电影,开头不交代背景,末尾也没有罗列出伤亡人数,全片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人物对话少到极致,人物情绪也极其克制,近乎于一部默片。但就是这一部“默片”,获得了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奖,这其中就蕴含着一种默片美感。

  贯穿全片的两个关键词是“生存”与“死亡”。 与其他电影叙事方式不同,这部电影搭建出了三条叙事线,三个时间维度、三个视角,处于同一个敦刻尔克,看似不搭的三条线却又在故事最后合到了一起。

  第一条线:花费一周时间撤退的英国士兵。

《敦刻尔克》:绝望战火映射下人性的坚毅与矛盾 。

  影片开头,几个英国士兵游荡在空荡的城区内,突然德国人的枪响了,士兵们狂奔起来,到最后只有一个士兵——Tom,从德国人的枪林弹雨中活了下来。之后的一周里,他经历了沉船、内讧、在被轮船燃料污染了的海水里游泳、与敌军和自然的多次搏击……在生死攸关时,产生抛弃共患难同伴的矛盾心理;在命悬一线时,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生的渴望。尽管台词极少,但却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第二条线:用一天时间,坚持驶往敦刻尔克解救士兵的老船长、他的儿子与同行的伙伴。

《敦刻尔克》:绝望战火映射下人性的坚毅与矛盾 。

  有一个片段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开始老船长的儿子气愤被救下的军人的懦弱,在他真正了解了战争的残酷之后,误杀自己同伴的军人问他已经死去的同伴是否还好,他回答:“会好起来的”随后看了父亲一眼,父亲微微点头。无需过多的语言,只有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但却足以打动观众,这就是语言所不能带来的心灵震撼。

  第三条线:在空中与敌军奋战一个小时的英国空军飞行员。

《敦刻尔克》:绝望战火映射下人性的坚毅与矛盾 。 《敦刻尔克》:绝望战火映射下人性的坚毅与矛盾 。

  在燃料告急的情况下,这位飞行员驾驶着战机击毁了五架敌军战机。没有退缩,没有畏惧,只是一味地倾尽全力去击落德国战机,飞行员表现出的奋勇让人肃然起敬。影片的最后,当剩下的士兵都得以撤退时,这位飞行员驾驶着燃料耗尽的战机迫降在了敌军地区。在被虏之前,他烧毁了自己的战机。

《敦刻尔克》:绝望战火映射下人性的坚毅与矛盾 。

 

《敦刻尔克》:绝望战火映射下人性的坚毅与矛盾 。

  看似三条不搭的故事线,却在结尾处都重合在了一起,并且毫无违和感,或许这就是诺兰所能呈现出来的美感。

  在情感表达上,影片没有刻意煽情,却给人以共鸣。海军长官在见到从祖国来接士兵回家的大大小小的船只时眼中所透露出来的希望与惊喜,令人想到了《敦刻尔克》宣传海报上配的文字:当四十万人无法回家,家为你而来。

《敦刻尔克》:绝望战火映射下人性的坚毅与矛盾 。

 

《敦刻尔克》:绝望战火映射下人性的坚毅与矛盾 。

 

《敦刻尔克》:绝望战火映射下人性的坚毅与矛盾 。

  结尾处长官提出要留下来帮助法国人,当他独自站在岸堤上与最后一批走的军官敬礼道别时,从他的身影里透射出来的是巨大的人性光辉。

《敦刻尔克》:绝望战火映射下人性的坚毅与矛盾 。

 

《敦刻尔克》:绝望战火映射下人性的坚毅与矛盾 。

  影片最后以一段独白结束:

《敦刻尔克》:绝望战火映射下人性的坚毅与矛盾 。

  尊重历史,尊重观众,尊重自己,这就是影片《敦刻尔克》成功的原因,在人性的主旋律下,它配得上所有的赞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