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百科大全婚育杂谈

儿童长大后的心理承受能力高低,与另外一类经历更加紧密相关,那就是

2021-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执着的80后

儿童长大后的心理承受能力高低,与另外一类经历更加紧密相关,那就是:成功经验。

这种成功经验并不是说一定要做成一件什么大事情,很普通的小事也可以:

成功自己吃饭、成功自己刷牙、成功自己收拾东西等。

可能会有人问,那这些经历很多人都有啊,为啥那么多人还是心理承受能力那么低?

因为很多人都有不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将之称为“成功经验”。

而多数不将之认为它们是成功经验的原因,就是父母的“挫折教育”!

我们来想下,挫折教育的父母都是怎样的?

他们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一点失误,稍有不对就打骂责罚;

他们吝啬给孩子的任何一点夸赞,认为夸奖会让人骄傲,骄傲使人退步;

他们从来不看孩子做了多少东西,只看孩子没做多少东西;

即使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也不一定能赢得他们的笑容,而只会被他们当做“这不是应该的么”!

这样的孩子,就算做成1000件事情,恐怕也只有一两次的成功经验,何来承受能力?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夸我孩子啊,他做得好我就会夸他的。

那么很遗憾地告诉你,“赞扬教育”和“挫折教育”一样不可取。

赞扬教育一般会走向两个结果:

一是父母经常夸孩子,并且夸奖不是以孩子做成的事情为主体,而是以孩子本身为夸奖主体,说孩子这么聪明、那么手巧,这么优秀、那么可爱……

这会给孩子造成“我天生就是一个小天才”的假象,让他产生一个虚拟的过度美好的自我。

这样的孩子待独立生活后会遭遇什么?显然是现实的毒打——

他们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不是随便做个什么都有人喜欢、有人表扬的,原来自己不是不管怎么做都是对的,原来自己还有那么多不足和短板。

然后他们就会经历世界观崩塌的痛苦过程,这时候的他们会无比脆弱,何来承受能力。

另一个结果是,父母虽然不是事事件件都夸孩子,但夸奖孩子的时候都是以“你真乖”、“你比那么多人都优秀”、“你真让我满意”、“你真给我长脸”……评价标准在于自己或在于外界的话术。

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优秀与否必须是要由他人去评价的,自己必须满足他人的要求才配成功。

小的时候可能没什么,毕竟接触的人不多,标准也比较单一。

但长大后,世界纷繁复杂,每个人的偏好不同,这个孩子就会为了满足所有人而陷入迷茫:

为什么我明明已经做了这么多,还是没法让所有人满意?

这样,他们的成功体验就会降为0.

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然后,他还会有什么承受能力呢?

那么,能够培养出孩子承受能力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呢?

鼓励教育!

不论孩子做什么、做得好坏,都就是论事地给孩子鼓励:

“你一个人吃完了一顿饭,我真为你骄傲!”

“房子虽然没搭好,但是你学会了用积木呀不是吗?”

“虽然我不让你买小车车,但那并不是因为我不爱你,我是爱你的,只是你已经有很多了,我无法继续同意你的请求。这是我的原则,请你尊重我。”

看到区别了吗?

鼓励教育的本质,就是不以父母眼中的成功或者失败,来作为夸奖或惩罚孩子的标准。

它让孩子知道自己一直是被爱的,不会因为做的不好就是去父母的爱,从而没有安全感。

它鼓励孩子不断前进的同时,也让孩子认清自己的现有进步,而不是只看自己距离“完美”还差多少。

它将孩子和大人视为平等的独立人格对待,而不是父母的附属或玩物……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即使面对失败,也可以拥有“成功经历”。

因为他们会看得到自己已经做到的成就,并且面对自己没有做到的部分,不会因为害怕做不成或者自责自己没有做到而畏缩。

而这样的心态,才是有承受能力的心态,不是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