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隐逸

2019-04-29  本文已影响11人  地球不圆

        现代社会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生活节奏快、竞争力强、信息量大、交通拥挤,人们生活压力也相应的变大。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平和逐渐成为大多数人向往的生活。当然除了在现代,古人对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是非常向往的。

        这种人被称为隐士, 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遁迹山林,当起隐士,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隐逸文化形成于魏晋时期,隐逸风尚对这一时期乃至稍后的南北朝的文化影响都很深。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是历史上这个时期却有很多人归隐,而且大多数都是青年人。

        当然,这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有关系。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时期,长期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寒门与士族矛盾尖锐,知识分子极端压抑,许多旷世之才得不到重用,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进而对这个社会失去了信心,选择归隐。 

        “隐逸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出现了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和吟咏的“隐逸诗”。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那篇题为《饮酒》第五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其中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垂千古,后人对此赞不绝口,并以此为准来定义自己的人生境界和追求。

        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却早已超出了田园领域之外。只有在这个实际意义上,从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它,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才能够体会到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那种脱俗的境界。这样的“隐逸诗”,真是到了超凡脱俗的地步。

        南京大学曹虹教授的讲座中,以《归田賦》和《归去来兮》来讲述了隐逸文化。其中提到《归田賦》境界的两个特点,一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回归:“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二是描绘了一幅清新生动的自然图景:“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在汉末魏初,以张衡的《归田賦》为标志,賦体出现了具有历史动向意义的诗化倾向,表现出在时代苦闷中个人内心的觉醒和文学题材的扩展。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则被称赞为最具思想活力与艺术个性。陶渊明通过赞美和歌颂田园生活,表明自己对当时现实仕途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淡泊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乐安天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韵和谐,感情朴实,富有抒情意味。

      在陶渊明的一生中,他的言行举止把隐逸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饿死,也不向权贵低头屈服。这不是他高傲,是他的一种心灵追求。我特别喜欢他的《桃花源记》,现今人类社会,自私自利,丑陋不堪,人与人之间的陷入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冷冰冰,毫无人情味。生活的重担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时的你是否想过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否想徜徉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中。那就去桃花源吧,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相信是你理想化的生活。

      故人隐逸而居,归隐田园,现代人又何尝不想呢?但是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又不得不生活在这个喧闹奢华的世界里。可是,这样就能阻止我们去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吗?答案当然是不能。那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的大概是一房两人三餐四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