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老子》

生活·《老子》——2、“人际”交往中的“礼”与“仪”

2019-02-06  本文已影响5人  自强之声

“人际”交往中的“礼”与“仪”

——人际交往中的“道生一”

礼:礼节,仪:仪式。人际,怎么定义?请问:子、女(单人)与母、父之间,算不算“人际”——当然算。不但算,而且是。子、女与母之间的二人世界,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有句话说“一个好的女人,旺三代:自己、上代、下代。”就是这个意思。)

1、先称呼,(稍停顿)再说话。(先引起对方注意,确认对方知道、并同意“听你说”时,再说)。

2、长辈叫,听到了,要先吱声(表明:“我,已经听到”),并尽可能迅即到长辈面前(听候吩咐)。

3、双手,递物、接物。

4、 “出必面,返必告。”——《弟子规》

5、自理:孩子能做的事,尽可能,要让他,自己做。让孩子动与作,就是让他动脑筋、成长。不让孩子做(事),就等于变相剥夺了动脑筋(思考)、成长的权力。6岁前,生活能自理;6~9岁,学习能自理,——这就是一个后续能比较顺利成长的孩子,一个能够“独立生存”的国民“地球村村民”。

6、自主:孩子的事,要尽可能,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7、自律:自我约束(不能做)、自我克制(忍住)、自我规劝(自己说服自己)。《老子》的“少私寡欲”,儒家的“慎独”,佛家的“八戒”……在此点上,具有“不约而同”的一致性。古今的一切贪、腐,均在于缺乏自律(不能腐)与他律“不敢腐”。

8、两观、三观与五观

中国的成年人,好说三观: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事实上,人,从生到死,形影不离的还有两观——得失观(《德道经》第一章论德,31不积,5章中和·损益观,7章立戒),生死观(《德道经》77章尽己,13章生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