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神坛的“心灵导师”成了“祭品”

2019-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峰语同行

      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及家庭、社会传统和教育惯性,决定了“心理缺爱”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的人群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是一大批“心灵导师”得以存在的社会土壤!

    毋庸置疑,人们需要一些精神的指引,心理的疏导,然而对于从事这一行业的心理师、培训师、导师来说,如何保持谨慎的态度、务实的精神,防备自己被鲜花和掌声还有崇拜的眼神所迷惑从而在有意无意之间自我迷失走向神坛,成为“祭品”,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因为自己是一个此领域的学习者,也是一个类培训机构的参与者,我有机会与国内外一些这领域的导师近距离接触,我本人也间或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在一些场合,因此,我对此会有一些很深的感触和发现!

    做为导师,首先心里要明白一点:学员对你的尊敬或者崇拜,很大的可能不是你的水平多高,即使你的课程很受欢迎,也许对方无意中以“看演出”的心态投入了学习的场合,也许对方出于礼貌和“尊师重道”传统思维对老师表达了恭敬,更大的可能是“导师”这个身份自带光环,学员在集体无意识中自我迷失,陷于盲从!

    我这样说冒了得罪人的风险,而一个负责任的唤醒者要有揭示真相的勇气!事实上,做为学员,醒来是早晚的事,不要让学员最终发现自己花了一大笔钱,却不过是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

    并非课程对学员无益,而是导师或机构要善于管理学员的期待,期待往往与受益相反,期待越高,受益越低!在课程宣传以及导师宣传方面要适度,也不要把导师包装成“明星”,明星类的导师吸引来的不是以学习为目的的学员,是来看表演的观众,虽然一开始很嗨,但后来会发现自己只是跟着嗨了一把,见识了个牛叉的“导师”,心生仰慕,却没学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还有类导师,出入喜欢前呼后拥,随时跟着三四个随从,开道、拎包、按电梯,派头十足!这种情况下,即使面部表情做足了亲和感,却也难挡内心高高在上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我比你们高很多,我资格感很强,但我谦卑,我会赐予你们恩典!是一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骄傲和虚荣!

      我在跟一些真正的国际级的老师学习的时候,我发现往往越大牌老师越平民化,自己拎包,自己出入,和学员或助教同桌用餐!我想,越是内心丰盈有力量的老师,越不惧怕接近学员,越可以以最真实的面目呈现,而不必刻意隔开自己或呈现自己完美的形象!

    导师的完美形象,神秘色彩,虽然让导师满足了自己内在的虚荣心(是人就会有,只不过深浅之分),也有利于机构招生,但却是带毒的诱饵,受到伤害的,不只是学员,包括机构和导师本人!所以,类似宣传,如果一定要用——我理解市场的无奈,需要把导师推到一定高度,才会产生吸引力——那也一定要适可而止,明智的导师,会在自己的课堂上把自己在学员心目中虚幻的形象击碎,尽量回归真实,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学员负责——学员必须把眼睛从导师身上穿过,看到导师背后的知识体系的力量,学员才能真正有收获,而过于完美的导师形象,只能促使学员产生移情而离开了学习的位置!

      摆在神坛上,成为祭品的导师,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力,活成一个形象或工具,对导师本人来说,是可悲的事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