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全栈运营课结课论文 | 无题
时间过得真的挺快的,回想当初刚报名到现在,21天转瞬即逝,不知道在这21天结束的时候你有没有完成自己从0到1的自我迭代呢?
在这次全栈运营课中,课程体系涵盖面还是比较广的,从入门的运营介绍、内容运营、公众号运营技巧、微博运营技巧、社群运营心得以及渠道推广都涉及到了。
小贴士:如果你没有参加这次课程,但是对这次课程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跳到下方的笔记链接进行查看。
同时,讲授课程的老师都是一线的运营人员,在讲授单项课程的领域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讲授的内容都比较接地气。同时,课程的讲授也多以简书本身为案例,通过这种形式的授课方式,来有两个最直接的好处:
其一,通过这次课程可以为你揭开简书神秘的运营模式面纱,让你从整体上了解到简书的运营模式。
其二,通过案例分析法,可以让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即时性的Tip拿去就能直接使用,让你少走弯路。
单就课程部分来说(实践环节后面再说),对于一些对新媒体运营感兴趣的小白,或者运营工作经验1岁以下,但是想要快速提高运营能力的运营人来说十分的适合。
如果你是0基础、想要转行、或是刚刚入职运营岗位,还不清楚需要掌握什么技能,那么这套课程十分的适合你。
为了满足各位同学的好奇心,这里我将我这21天6次课的珍藏笔记贡献给大家,大家可以通过翻阅我的笔记来进行基础概念的学习,当然,如果你想要深入学习课程中的内容,可以扫描下方的二维码进入到对应的课程进行学习: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第5课
第6课
在这次21天的训练营中,除了直播课程讲授的知识之外,我还观察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下面就让我将自己的一些观察分享给大家。
本次课程的实战部分是分组进行的,我们一共分为了三组,当然,从分组中就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在课程开始的前一天,本次课程的群管小鸡同学,透露了需要组队的情况,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一组同学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组队完毕了。从这种迅速组队的表面现象上可以反推出,进行快速组队的同学可能会存在如下特征:执行力强、热情高涨、积极性强。
在一组已经组队完毕之后,我们来接着分析其余学员的心理活动,其余没组队的同学可能会存在如下特征:焦虑、洞察、忙碌。
首先说说第一个可能存在的特征:焦虑,由于一组组队的速度比较快,而其余的很多学员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同时,由于课程还没开始,回溯到当时的时间节点,当时大家对于这次训练营本身也还充满着很多的困惑,课程对大家来说,更多的是不确定性或者说是未知性。
焦虑,往往是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加之一组组队的迅速也制造了一定紧张的气氛,于是其余的同学也有人开始牵头组织抱团了,于是,很快另外两个组的成员雏形也慢慢的出现了。在课程第一天,1组组队完毕,2组基本组队完毕,照理说这个时候3组也应该组队完毕了吧,但是却还有很多人迟迟没有进群,同时2组也没有完全组齐,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前面提到了在当时的情境下,组员可能存在的3个心理特性,其中第一个:焦虑已经分析过了,我们接着看看另外两个:洞察和忙碌。
之所以到第一天结束的时候,3个组才基本完成组队(貌似有几个同学是在第二天才入组的),其中的原因则是因为有些同学属于比较冷静类型的,他们在观察时机,在没有摸清情况之前,选择不做贸然的抉择。
同时还有部分同学,由于琐事压身,自己平时的工作或是别的事物比较繁忙,导致了消息很晚才看到,所以迟迟没有入群。
所以,在课程进行期间,1组本身的互动氛围较为强烈,组员之间的交互较多,磨合期的过度也较为平稳,团队一旦磨合之后,接下来的任务进行得就比较顺畅了,相信大家也能看到一组本身的效率也是十分的高。当然,不得不提的是,一组同学的热情和执行力真的还是比较不错的,给他们点个赞。
相对1组而言,由于2、3组里忙碌的同学可能比较多(从周汇报中可以看得出来),所以进度上可能相对1组有些欠缺。当然,如果流程能把控好的话,相信这块上的优化空间还是挺大的。比如,将每个组员每周的可支配时间精细到时间段,列入Excel中,再根据相应的可支配时间来对任务进行分配,流程化管理,相信这样会更好。
所以一个组里如果有一个热情满满,而又乐于处理人事关系的同学,可以说是很爽的一件事。回过头来仔细想想,我认为一个合理的团队应该存在拥有这些职能的人(当然我指的只是需要对应的职能,一人也可以身兼数职):
决策者,即策划及方向把控的人,这类人不需要多,很多决策性的东西是不需要讨论的,直接几个决策者(有时候可能只有一个人),对大体的方向进行制定,然后派发执行。
这里提一下,为什么我说这类人不需要多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很多时候大多数人的想法是很难一致的,同时团队还处于磨合期,大家想想刚入职到公司适应的最短时间也是2-3个月,短短1-2个星期,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办法完全磨合的。
同时,从参与课程的人群来看,相当一部分同学是没有运营经验的,或是相对缺乏实战经验的。我认为,运营和市场营销一样,是一种“看效果”的工作。对于营销人来说,效果为王。那么要想达到一定的“效果”,经验自然是比较重要的,不然很容易落入纸上谈兵的知识陷阱。(很多知识和实际情况是有出入的,初学者容易直接进行知识套用)
所以,要充当决策者的同学最好能稍微有一点点运营经验,这样团队运作的时候才能较为顺利。之所以大问题不讨论是因为,很多同学其实对很多概念才刚刚了解,即节奏要跟上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候贸然邀请大家进行讨论其实不是好事,往往会把他们带入迷惘的陷阱。
团队中的第二类人群我称之为“资源调度者”,这类人群需要充当润滑剂的作用,他们对内需要负责调动组员热情,管控流程保证决策者的决策可以正常执行,对外需要连协其它组,以及其它外部资源。这类人群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少了“资源调度者”最致命的结果则是进度延缓,甚至项目停滞。所以在小组分工的时候,在挑选“资源调度者”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最后要提到的一类人群,是具体行为的“执行者”,有人可能觉得我把“执行者”放到最后说,认为“执行者”是团队中最不重要的,其实恰恰相反,我认为在某种角度下来说,“执行者”恰好才是最重要的。这就好比你在玩遥控飞机,决策者好比遥控器,资源调度者好比发出去的无线电,而执行者就好比控制的飞机。试想,用一个没有飞机的遥控器来玩遥控飞机,不是很可笑的一件事么?所以,执行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或者说,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当然,一旦分配好职能之后,最好还需要有对应的“角色”来进行扮演,具体的某项职能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效果会更加好。所以,1组的组内再分组其实是非常合理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职能进行拆分,可以将责任感进行更好的分担,同时,组长轮换制也能达到这种效果。
我们三组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参考斯彦和几个同学的建议,先列出一个粗略的任务清单框架,细节部分大家进行了适当的讨论,接着秘书同学将任务列表和任务方向被直接确定下来,也进行了类似的职能划分,同时,秘书同学和组长负责积极负责跟进,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第一轮的时候,可以说是执行最迅速的,同时效果做得十分的不错,给三组的每个同学点个赞,大家的执行力都很强。
而第二轮之后,由于突然大家变得忙碌起来,其中有几个同学由于实在太忙碌,不得不提前退出了小组,其它几个同学也有不同的琐事压身,造成了一种猝不及防的小组半瘫痪现象。
所以,得到一个教训就是,在进行角色职能分配的时候,相应职能的人要进行交叉分配,尽量让每个人变得“全能”起来,这样相应位置的同学空缺的时候,马上就能替补上去,从而避免小组运作瘫痪的情况出现。
当然,虽然我们后面两轮基本没了什么动静,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组的每个组员都是最棒的,再次给大家点个赞。相信大家在这21天结束的时候都已经完成了自己从0到1的自我迭代,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我也很高兴认识大家。
同时,1组和2组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你们做得也非常的棒,我也很有幸能跟大家一同参与第一期的全栈训练营,你们都非常的优秀,相识即是缘,大家以后多多交流,向各位学习。
最后,还要感谢这次训练营的主办方简书,还有各位优秀的老师,以及敬业的小鸡同学,参加这期全栈训练营是我今年以来最满意的投资。
抱拳了,各位老铁,有缘再会!
大黄-全栈之光-组长:南瓜
《21天从0到1学运营》第一课笔记:运营是什么?
《21天从0到1学运营》第二课笔记:内容运营揭秘
《21天从0到1学运营》第三课笔记:公众号运营的秘密
《21天从0到1学运营》第四课笔记:微博运营的必知技巧
《21天从0到1学运营》第五课笔记:社群运营的诀窍
《21天从0到1学运营》第六课笔记:不为人知的渠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