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使劲骂年薪50万的中年人
北京的一个华为员工,能力和绩效排在前5%,月薪3万出头,加上奖金补贴后,年薪有50万。
在六环买了一套房子,每个月房贷+信用贷要还1.8万,咬咬牙还是能撑住。真正让他崩溃的是公积金降低了7%,相当于每个月减少2000元,看似不多,几乎要了他的命。
2000元能干什么?
他每月的开销不超过1000元,妻子的微信支付宝从来不超过500元。
从买房到现在,他的裤子穿破洞了才会买新的;
从买房到现在,他没有带老婆孩子真正度过假;
从买房到现在,孩子的抚养负担转嫁给了父母;
从买房到现在,妻子没有买过一个名牌包,都是用便宜将就着;
从买房到现在,出差的时候连瓶水都舍不得买,补贴都拿来帮补家用;
从买房到现在,夫妻只有工作的时候才会打车,估计只坐得起顺风车了。
一个年薪50万的中年人,看似千万身价,在刚需房面前一无所有。他说:“我想我也有问题,我其实把家人的生活品质拉低了。”
但他没办法,压力很大,拼尽了全力,才能在北京有一个遮风避雨没有多大地方的家。即使买了房,还要担心是否真的能遮风避雨,毕竟宇宙房企的楼板混凝土不太结实。
“他们还没找到可以独自生存的意义和最后的怀疑主义,仍然在卑微的生活间隙占据一席。”
2、
能在北京买房的中产阶级,再苦再累,也比租房的中产好那么一点点。
以前,租房客看透了炎凉,对趋之若鹜的买房者报有一丝同情。没有房贷的约束,他们可以静下心享受浮生半日闲的情趣,嘴里坚定地念叨着租售比、产权等新名词,庆幸自己洞穿了一切。
只是从未想过,有一天房租的价格会被哄抬到房贷的水平,才发现自己已经掏空了所剩无多的积蓄。唯一有区别的是,买房还得弄首付,以及一大笔税费和中介费,好生供奉几十年后,房子是可以归属自己的。
租房要悲催得多了。
一张几乎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的租房合同,抵不过房东三天两头抛过来的选择难度,要么涨价,要么滚蛋。他们同样无法识穿租房合同里的各种猫腻,在押一付一的诱惑下,懵懂地签下一份第三方贷款合同。
于是,长租公寓向银行套取12个月的租金,给房东3个月租金后,剩余9个月用来发展3个下线,并裂变了9个、27个、81个......直到占领整个租房市场。
也只有愚钝的人,才会听信房租暴涨是因为市场的供应不足、长租公寓根本没有赚钱的妄言,最怕的不是无病呻吟的媒体,而是资本操纵下的媒体极力洗白。
座谈会召开后,这批企业将手中12万间的存量房源投向了市场。其中,前三名企业包揽了95.4%的房源。
还有一个未经证实的数据,如今北京有100万套房子空着,既不出租也不自住,就这样晾着。
3、
中国薪酬网公布了一份《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榜》,排在前十的高校,对比历届毕业生的薪酬,逐年大幅度下降:
如果觉得这份表格不够贴地气,可以参考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大学应届生就业报告》:
2013年 实际月薪平均值 3727元
2014年 实际月薪平均值 3945元
2015年 实际月薪平均值 4793元
2016年 实际月薪平均值 4765元
2017年 实际月薪平均值 4014元
这个数据触目惊心,从2015年之后,一届不如一届。在物价飞涨的当下,谁能想到毕业生的薪酬不断下跌,就像被一盆冷水般浇灭了那颗北上的心。
回看三年前,正是股市大泡沫的那一年,到处都在说IT互联网+、BAT、创客、众筹,以及火爆的房市。凭借着这股风口,大学生的月薪达到了最顶点,而后随着股市泡沫的破灭,回归惨淡的现实。
中产阶级依然是纳税主力,明面工资全部照章纳税,一分钱都别想跑掉。吃饭时还可以吹嘘自己有多少价值的账面资产,但每个月发下来的工资,就是不见了大半,手头没有任何现金。
和老实按照45%纳税的中产相比,富人阶层却在想尽所有办法逃税。
影视圈的明星,拿着几千万的片酬,却不是按照45%来纳税,而是6%,甚至3%,如果狠下心来,干脆弄一份阴阳合同,直接免税了。3%的税也是钱,就好比长春生物一样,都赚了那么多钱了,就是忍不住想害人。
逃税避税只是低级玩法,富人们还喜欢委托他人来炒股,通过坐庄来操纵股市,赚取高额利润,不用脏了自己的手。
4、
即便工资微薄,对中产阶级设立的陷阱依然无处不在。
各种将消费包装成投资的项目,让人相信花得钱越多,回报越大,于是都开始贷款、上杠杆。
用月薪三万来供孩子的一个暑假,花800万去买一套学区房,砸上百万老本进区块链和P2P里......最终,在各种破产清算的项目下,中产的购买力越来越不行了。
拼多多的火真不是偶然,这里只说明一个事实,它的用户群体真不是停留在5环之外,其实在各个环都有,呈合理的阶梯状分布,囊括所有阶层。拼多多有七成女性用户,从地域上看:四线以下城市用户占比38.4%,三线城市用户占比20.4%,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占比为41.0%。
单纯的工资跑不过物价上涨时,拼多多就像骑在一匹脱缰的野马上,用绳索狠狠勒住前奔的马,让它稍微停一下,后面的马车已经脱节了。
当作为消费主力的中产阶级,消费能力连农民工都不如时,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滴滴只是暂时下线了顺风车业务,它迟早还会上线。
因为需求量太大了,顺风车业务就是刚需,不是所有人都有钱坐快车、专车。哪怕上班要迟到、哪怕司机偷装了摄像头、哪怕晚上回家有生命危险,也比没有钱交房租那般窘迫,至少顺风车的危险是小概率性事件,可房租是必然发生事件。
最后一批90后已经28岁了,曾经怀着憧憬的年轻人,渐渐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坚持是否正确,似乎为了爱这片土地,已经让自己精疲力尽了,可到头来连个安稳能落脚的地方都不愿给自己。
中产阶级已经成为一个诅咒名词,等这一代独生子被迫踏进这个阶级后,就会深刻体会到六座大山到底有多重。
5、
在这个时代,真饿死、活不下去的情况很少,保持活着的状态很简单。
但不能生病,这是原则性前提,不是每个人都吃得起救命药,也没有任何药能治得了穷病。
好脾气的中产,收入再多,依然有命脉被卡在上司手里,可以使劲地骂,没有任何问题。
毕竟玻璃心重的早已不堪重负,选择轻生,留下的是已经被生活蹂躏了千百遍的石墩,哪怕有再多怨气,只要有房贷压着,就得保持淳朴模样,没胆子辞职。
年薪低于50万的那群人,情况或许会好很多,所谓一叶障目,脚下堆积的钱不够厚,眼睛就迈不过那堵墙,看不到更远的地方。这样也好,至少一开始他们就失去了那份信心,不必攀到高处,又被狠狠地打落下来。
他们同样也好糊弄,支付宝、共享单车、高铁和网购,新四大给他们带来一种赶超欧美的优越感。
至于再往下一层的百姓,是一如既往地艰辛,要靠天吃饭,有时候一场洪灾就损失掉无数的农作物和家畜,一辈子攒的东西就全没了。
从来都不是北京被折叠,而是世界从未对所有人展开。如果不是姗姗来迟的新闻报道,或许许多人还不知道一些地区的蔬菜价格已经上涨了。
6、
埋怨、疯狂、崩溃......看过《雪国列车》的人都知道,列车在动乱时,从被压榨的尾舱开始暴乱,依次经过监狱车厢、士兵车厢、学校车厢、商人车厢、吸毒车厢等,最后才是权贵车厢。
头等车厢的富人是不必担忧家人安危的,前面车厢有各种保安、学生和平民百姓顶着,转移掉各种仇恨。
他们掌握着这列车的方向和生死,正如香港十大富豪拥有的财富总数,达到香港GDP数量的35%,而根据香港政府的统计,730万人口中,贫困的人口高达134万。
因此,从来都没有二八定律,只有0.1%和99.9%的区别。
从笼屋到劏房,从地下室到隔断间,从深圳三和大神到中华园瘫痪圣地,从农民工扎堆的城中村,到坐在塑料堆中用针管喝水的小孩,生活在同一世界中,呼吸着不一样的空气。
他们既是城市的建造者,也是城市的居住者和分解者,自食其力,自我消亡。想起来《北京折叠》,里面将城市分为三层空间:
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
空间休眠,大地翻转。
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
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夜晚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
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
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