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伴和欣赏是孩子成长的勇气

2022-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简叨

父母的陪伴和欣赏是孩子成长的勇气

自我价值感强的人,认为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表现为自信、自尊和自强;自我价值感弱的人则极易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对于幼儿来说,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和强弱受家庭影响很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谨言慎行。

幼儿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待自己的,别人的评价极大地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进而影响其行为

6岁的童童本来是一个不自信的孩子,但他参加了一个为期20天的夏令营,回家之后的表现让父母大吃一惊。

妈妈狄女士喜不自胜地说:“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晒黑的小家伙是原来的童童!他脸上百无聊赖的表情不见了,代之以兴奋和喜悦。早上赖床的坏毛病没有了,6点半就爬起来跑步。最让我难以置信的是,这小子居然自觉做家务了!看到送垃圾、钉钉子、通马桶这样的脏活累活,他用小肩膀把我扛到一边,说:‘妈妈让我来!’参加夏令营前,他可是碰到困难就喊妈妈的孩子。他在夏令营究竟遇到了什么高人,好像给童童升级了操作系统!”

夏令营的营长在电话里告诉狄女士,他们没有做什么神奇的事,只是给了童童足够的关注和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是可爱的。营长最后的一句话让狄女士陷入了沉思:“我们认为,童童一直是个好孩子,只是以前别人不这样认为,他自己也就不这样认为,现在别人这样认为了,他自己也就这样认为了,然后他就做回了好孩子。”

营长绕口令一般的总结阐明了一个道理:幼儿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待自己的,别人的评价极大地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进而影响行为。

对于孩子来说,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和水平高低受家庭影响很大,尤其是和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关系密切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不自信的成年人:不管你怎样肯定、鼓励,他们总是习惯否定自己,即使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仍认为自己不够好,这里不行那里也不行;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更好的,所以不会主动尝试获得,经常在机会和挑战面前退缩、放弃;他们总是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总是优先考虑、迎合他人的需要;他们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任何一点负面评价就会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难以释怀……

有人认为,这是一群完美主义者,其实,他们不是在追求完美,只是自我价值感过低。

“自我价值感”是心理学名词,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认可程度。自我价值感水平较高的人认为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通常表现为自信、自尊和自强;反之,则容易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

对于孩子来说,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和水平高低受家庭影响很大,尤其是和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关系密切。

那么,人的自我价值感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失去的呢?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价值感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婴儿无所谓自我价值感,他可以肆无忌惮地表达,饿了就哭,困了就睡,想尿就尿,想笑就笑,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生命,没有不好意思,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像路边的野花,不会因为被谁喜欢就提前绽放,也不会因为被谁讨厌就羞于开放,只是存在着,体验着。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孩子会产生“我是谁”的疑问,他通过养育者对他的态度来进行间接的自我认知,印证自己的价值。这时,自我价值感才开始形成。

纵观人的一生,幼年的自我认知就像给高楼大厦打地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遗憾的是,有些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给予孩子积极的配合,导致孩子形成了“我不够好”“我没有价值”的低自我价值感。可怕的是,这种糟糕的感觉有可能延续一生,给孩子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

养出一个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就是送给孩子一把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

生活中,父母常见的三种行为,最容易养出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

第一,对孩子情感忽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让孩子看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样子。

0~6岁是幼儿形成自我价值感的关键期,他们非常需要父母的积极关注。如果能够得到父母的关心、爱护和理解,孩子在内心深处就会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值得被好好对待的。反之,如果家长经常性地忽视孩子,态度冷漠地拒绝孩子,禁止孩子表达情绪,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从而怀疑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如果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自然也不会尊重和重视自己。

因此,家长要给予0~6岁幼儿特别的关注,积极回应他们的诉求。具体做法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互动。与孩子对话时,家长要认真地看着他,耐心倾听,给予积极的回应。倘若家长脱不开身,最好如实告知孩子原因:“宝宝对不起,妈妈现在要做饭,不能陪你聊天,等妈妈做完饭,咱们再好好说,行吗?”这样,孩子会明白,父母只是暂时做不到,而不是自己不好。

当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时,父母要设身处地地接纳和理解,让孩子感到温暖,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有价值的。亲子之间情感上的沟通和理解,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形成较高的自我价值感。

第二,对孩子期望过高。有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美好的期望,希望孩子能按照父母的想法,成为那个理想中的“完美小孩”,于是不断地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弥补不足。这样的想法一旦成为执念,就会导致父母无法看到和欣赏眼前真实的孩子,在不知不觉间给孩子的爱附加了条件。

典型表现是:当孩子考出了好成绩、听父母的话、比赛拿奖时,父母表现得十分欢喜,慷慨地奖励。相反,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没达到父母的期望,或者其他方面表现不够好时,父母就对孩子十分冷漠,或粗暴批评,或冷嘲热讽。当孩子有自己的打算,比如想报班学轮滑,父母不当回事,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安排去学篮球,并美其名曰“为你好”……

这样的教育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只有足够优秀、听话,我才爱你;没达到我的标准,你就是不行、差劲,我就不爱你。长期的苛责、高标准严要求,孩子很难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他会感觉自己是没有被接纳的,只有表现好,自己才有价值、才值得被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自卑人格,不管自身条件多好、成就多高,内心仍然觉得自己不行,无法活得轻松、幸福。

因此,家长一方面应该给孩子适当的期望和要求,帮助孩子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要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目前的样子,爱他、欣赏他,尊重他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不要控制太多。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在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同时,也要能够欣赏孩子身上的优点: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而不是揪住成绩这一点,一直批评、否定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而不是爱自己的外在表现。

第三,经常否定、打击孩子。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别人的评价和态度对自我认知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成年人心中对自己有一套评价体系,但孩子不一样。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及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自我价值感水平,特别是作为他“重要他人”的父母。

想要养出一个积极乐观、自信阳光的孩子,家长一定要避免打击式教育,不轻易否定孩子。在需要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就事论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批评,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指导他掌握正确的方法,而不是用“蠢”“笨”“没用”这种侮辱性词汇攻击孩子的人格。

可以说,家庭教育的基础与核心问题,就是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有人爱的。当孩子获得了父母给予的自我价值感,就拥有了心理健康的原动力,即使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打击和挫折,那种根深蒂固的自尊、自爱和自信,也会让孩子鼓起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

(养出一个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就是送给孩子一把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