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人格的探寻与坚守是不易的

2023-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景存公子

         今天读西方艺术史,突然对“独立人格”有了新的认识。

        说实话,以前对西方艺术是不了解的,历代名作看了很多遍,但依旧陌生,看不懂。后来,上大学的时候学了《外国文学史》,大概知道了神话及宗教对西方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慢慢意识到,看懂艺术,得读懂历史。这才总算找到一点门路。

        我在读《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的时候,震惊于文艺复兴时期众多艺术家的辉煌成就,也震惊于达芬奇惊人的追求极致的艺术精神和对万物的痴迷探索。我真以为西方是艺术的天堂,艺术家的乐园,可以尽情的创造心中所想,追求心中所爱,真就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绚烂舞台。

        但是我忘了,那个时代除了有心怀梦想的艺术家,还有财力惊人的金主爸爸——美第奇家族们。自知罪孽深重的大家族们,为了向神表达自己的诚意和忏悔,出资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们在教堂画画。天才遇到了金主伯乐,所以任性一点也无妨,尽情追求“自由之精神”也无人指摘。这幅享有盛誉的巨作《最后的晚餐》(图1),是达芬奇在圣玛利亚感恩教堂餐厅的脚手架上创造出来的。他每天廖画几笔,然后回去研究人体解剖,拿着解剖成果再回来画几笔,从1494年画到1498年,整整画了四年。

        是时代的宽容,金钱的宽裕,让天才有了更充分的挥洒才思的空间。热爱与时代同频,他们,是幸运的。

        而在两个世纪后,新兴资产阶级崛起,同样有着艺术坚持的“伦勃朗”命运却不尽相同。当他创新性地画出《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时,时人惊异于人物的生动和场景的真实,异于当时严肃生硬的画风,遂将他捧上神坛。而同样是艺术的创新——集体肖像《夜巡》(图2),却因为表现过分的真实,而不是包装后的美貌,以至于甲方拒绝付款。

        时代变了,一个表面繁荣的年代,是不喜欢残忍的真相的。而在“甲方最大”“顾客不买账”的时代,依然能坚持对艺术风格的迭代,探索新的可能,保有对独立人格的坚守,这份勇气比达芬奇的天才成就更让人敬佩。

        回到当下我们这个时代,不谄媚,不讨好,不控制,不极端,坚持自己的想法,探寻自由的高度,就变得更难。如何既能吃饱饭,又保有对独立人格的探寻和坚守是需要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