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
1,飞轮效应
大多数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假期过后,重新返回工作总觉得异常艰难,焦虑且毫无头绪,这正是“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所以如果有什么明天要做的事,最好今天就开始做。万事开头难,但你如果提前开好了头,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之后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2,拆屋效应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鲁迅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跟登门槛效应是一对,虽然方向相反,但用在特定的场景都能事半功倍。
3,登门槛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人们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大家才会慢慢地接受那个较大的要求。
4,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当你想说服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又没有什么把握的时候,可以委托一个他比较信服或者崇拜的人去说服他,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率。
5,阿伦森效应
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表现为: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而不喜欢那些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喜欢你,那切不可在一开始相处时就给予他过多的奖赏,因为一旦高奖励被放在了开头,那么随着之后的奖赏越来越少,他对你的态度也会越来越消极。
这个原则在亲人、朋友、恋人之间送礼物时都适用。
6,杯子效应
通过杯子的距离,可测试两个人内心的距离,如果你有想更进一步发展关系的人,就约他出来喝杯奶茶,在交谈时悄悄缩短两个杯子间的距离,观察对方反应。
如果他没动,表示你们的关系有加深的机会,若他马上挪开或拿走,证明他仍对你有戒心,暂时就还是维持现状吧。
试试你心仪的那个人心里对你的感觉吧。
7,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8,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随着多种刺激的出现,我们的印象形成主要取决于最新出现的刺激。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长、刺激越来越多,那么近因效应就会代替首因效应,后来者居上。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和平分手带给双方的回忆会更美好,而撕破脸分开的两人,日后想起来对方也会怨恨得咬牙切齿。
9,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会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的丢垃圾,丝毫不觉羞愧。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后,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这是一个指数级进行的“失序”过程。
10,责任分散效应
这是一条能够保命的心理学知识,但希望你永远都用不上。
有很多旁观者时,救助的责任分散在了每个人的身上,每个人都会觉得“这么多人,我没有当出头鸟的责任”,而只有一个人时,他会感到沉重的救助责任,便更有可能提供帮助。
所以遇到危险时,喊“救命”是没有太大用处的,说出离你最近的那个人的特征并求助更有希望得到救助,比如大喊“穿红黑AJ的卷发男生,求你救救我”。
11,重叠效应
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如果识记的东西是相类似的,那么对于保存记忆来说是不利的。
这是因为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同性质的东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柯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
可见,我们在学习汉字、外文单词以及其他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相类似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如果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有一些材料是很熟的,这样可能会产生同化作用,把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
12,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13,弗洛伊德口误
有时候人们在情急之下,会说出与自己本打算说出的那个词语接近但不相同的一个词,而这样的情形反映了个体的无意识动机和焦虑。
口误并非偶然,恰恰相反,口误的内容往往是内心深处真实想法的反应和写照。
14,酸葡萄效应
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会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生活现象:当自己没有被这个机构录取时,就会说这个机构工资不高,或者是文化氛围不好。
15,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