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 罗杰·霍克

2021-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lunar_yun

合力大于分力,有些能力需要两脑合作才能完成。

好奇是一个关键因素,持续、多样的刺激能“延缓衰老”。

性格决定命运?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那99%而是关键的1%。

错误的判断来自错误的分割,“复杂”可以被拆解为“简单”。

睡眠的重要,如何强调都不为过。认清它的生物学规律,才能更为合理应对。

梦,因“随机、生理”剥去了浪漫的色彩,反而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现实意义。

催眠并不意味着能到“正常”的边界,并不意味着所输出的记忆全部真实。

无意间选择条件并建立反射关系,往往会制作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先天-后天之争,在各种论题和实验中此起彼伏。

规律的总结,某种程度上也是强化物的发现。

这个理论间接证明了家庭中成人的行为榜样、媒体中所展现出的暴力行为(以及随之而来的奖惩)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明显的影响。

此类效应在学校教育中亦有所体现,老师总是会对IQ高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相应会产生更多的正向效应。因此在学校中引入IQ测验,往往会产生更多的不公平、乃至不道德的行为。

多元智力理论,虽然其科学性(主要是分类维度和可验证性)有待商榷,但确实改变了世界对学习、教育、和智力的看法。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会将自己所见所闻编织成一张地图,或者称之为“知识图谱”。目前的学习理论中,有一种就是说要形成个人的知识树,用枝叶来衍生各种认知。

通过多种实验证明,诱导性信息、事后信息等,确实会让人在无意识中产生“创造性记忆”。因此,法庭上证人证词,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

仅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是远远不够的,无论父母,通过抚摸、拥抱建立的依恋关系,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都是 非常重要。这个理论,也可以延伸到成年人的爱恋。

儿童成长所经历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会具备不同的能力。但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只是具备可能性。在该阶段如果被抑制或不能良好发展,会造成相应能力的缺失。

道德判断水平(6级)会随着儿童的成长而逐步具备(也可能存在成长缺失),因此低龄儿童的低道德水平有其生理原因,同时其无法理解高道德水平的道德推理,因此劝其向善时应使用符合其水平的理由。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并不具备等同性。

通过让老人重新获得决策权和胜任感,一些因年老而引起的消极因素会被延缓、逆转或防止。所以,对老人而言,对生活的信心和快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细节上的控制力,而不是行动力。

女性在性问题上的复杂性远比男性为甚。

人类面部表情具备显著的生存价值(以自然物种角度来看)。

当面临更大压力时,被动服从会减轻认知失调的程度;相反,主动服从的认知失调程度会更大。

内外空维度差异的人群,在不同事件时会有差异非常明显的应对方式。

事实上双性化人群所占比例非常大,目前社会上也有很多适合双性化人群的职位,或者说某些职位不再有明确的自然性别要求,而要求心理性别。

A型人格的产生,有家庭环境的原因,也有遗传的原因。

即使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会存在多个亚类型群体,而不是纯粹的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

精神疾病与生理疾病之间的区别在于环境影响所占比重。这真的能成为判断“疾病”的判别标准么?

个人行为准则和道德体系的建立,也许是通用、长期的防御机制,模糊化真假之间的界限。

无助使人抑郁,使人放弃。改变“习得性无助”的产生,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而这其实是一种因果矛盾。

客观的稠密不同于主观的拥挤,心远地自偏。

真诚地进入治疗关系,不要纠结哪一种方法更优越。不行就换。

“精神分析”以找到根源,还是交互抑制以消融抗拒,看起来是学术与行动的风格区别。

同一行为,是投射检测还是想象力检测,视群体不同而不同。

测试结果如不能被客观、量化的分析和解读,则只能作为打开话题的小工具。

言行不一未必是不真诚,只是“言”比“行”容易太多。

是否从众,又是一个区分认知水平和心理强度的例证。

认识到“旁观者效应”,才能永远像只有自己一人在场时一样去行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