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社每天写1000字

同样的老师和教材,为什么会教出不一样的学生?

2019-01-04  本文已影响12人  火星人30
上课.jpg
这是日更1000天计划的第五十四天

元旦刚过,这几天的朋友圈,就被罗老师的跨年演讲刷屏了,一开始,大家纷纷围绕跨年演讲的主题“小趋势”展开讨论,包括我也是,第一时间蹭了个热点。但紧接着,就看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评论是:

中年人听罗胖的跨年演讲与老年人买权健的营养保健品,其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一开始,我看到这类文章的时候,第一反应:这是少数人的想法,自己不学习,还嘲笑爱学习的人,但是,当我认真看了一些文章评论,并且去百度了一些相关信息后,发现负面的消息好像比正面新闻还多。

这时候我才回想起来,周围那些发正面信息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得到”的重度用户,包括在币乎上很多大咖,007战友等等,这些人最开始都是因为“得到”的课程,才聚在一起的。反观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没有几个人听说过“得到”,即便有下载,使用的频率也很低。在我发朋友圈的时候,好几个人还问了句:得到是啥?

于是我终于醒悟过来,原来我们才是少数人啊

这场景有点像电影《让子弹飞》里张麻子刚进鹅城的时候,说了一句:来者不善呐~~旁边的汤师爷听后赶紧补充到:你才是来者!

你才是来者.png

我看了那些负面文章,最主要的几个观点是:

罗胖卖的不是知识,是焦虑,当人们都焦虑后,自然就来买他的课程!

书要自己读,不能让别人帮你读,如果这么懒,洞房花烛夜是不是也要别人来帮你?

罗胖的课程都是鸡汤,读完之后没有任何用处~~

在这些文章的评论区,很多人纷纷附和,仿佛找到了知音和救世主,终于有人来揭露这个“庞氏骗局”了。

包括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也确实反馈,听了一些课,好像都很有道理,却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突然意识到,现在这个社会,圈层化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就算是你身边的亲戚朋友,即便你们物理距离很近,但精神世界已经相差很远,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我是在17年春节前后下载的“得到”,那时候我处于一个比较焦虑的状态,对各种知识和新鲜事物极度渴望,我也买了一些课程,包括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罗永浩的创业课等等。一开始我都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听,包括上下班的间隙,中午在公司午休前,晚上睡觉前等等,很多时候,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经常睡着的结果就是:听了一段时间后,感觉都有道理,但好像真的没什么用啊,再加上后来工作繁忙,竟然就没再继续听了!

直到2-3个月以后,工作闲了一点,这时候,焦虑感更强了,某一次在浏览公众号的文章时,我又看到了对于“得到”的介绍,以及听课程的正确方式。原来,光听还不行,要输出,要做笔记啊!输出倒逼输入,这还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

在这之后,我才渐渐的意识到,原来之前是因为认知水平跟不上,所以学习起来毫无收获,甚至都谈不上学习,简直就是听广播,貌似听了很多,其实都是左耳进右耳出,有时候还当成了催眠曲。。

很多人抱怨花了钱啥都没学到,其实学习本就没有捷径,如果付了钱就应该学会的话,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是不是应该把高中砸了?

还有一些人觉得“得到”上面的课程很贵,动不动就是199,实际上,在没有“得到”这种知识付费产品出现以前,很多老师的课程,岂是你付钱就能买的到的?比如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你是北大的学生才有机会听啊;还有刘润老师的商学院课程,在以往,他只给企业进行培训,给MBA总裁班进行讲课,你要花的钱可比这199多太多了。

因此,我很理解那些抨击“得到”的人,有一部分人就是过去的我;还有另一部分人,其实是为了吸引流量,追热点,提供一些比较偏激的想法,吸引大众的眼球。

我看到微信公众号“平原公子”的一篇文章“听罗振宇跨年演讲?你们的时间真多”,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达到了10万+,而看他平时文章的阅读量,就是3-5千的样子,果然,蹭热点还是很有效果的。

得到APP面对的用户群体很大,且大家在各方面都有差距,包括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等等,这就要求课程的制造和传播者,需要考虑尽量周全,其实这是一件难度不小的事情。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课程看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可能对你的帮助真的不大,或者这个课程的目标客户本来就不是你。

虽然我作为“得到”的重度用户,但从来不排斥那些批评和建议的观点。这本来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同观点之间碰撞的越激烈,其中暗藏的机会往往更多。

我们不应该被自己所处的立场限制住,要建立起适合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各种不同的信息和观点,去伪存真,方为上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