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过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又是一年春芳菲,又是一岁清明至。野草泛绿,蓓蕾待放,河水冰释,暖风和煦,世界一片欣欣向荣。
睿智聪慧的古人,把祭奠逝者、敬重追远的日子,定在了一年的初始,万物葱茏生长的春日。或是要告诉后来人这生死轮回的道理,与生长相携相持的是死亡,与开始不离不弃的是终结。
当所有的节日,都被喜庆、欢聚和圆满这样的词定义,唯有清明,有关死亡和悲伤。
不愿面对死亡,不会面对死亡,是所有中国人的通病。虽然,和生一样,死,在这个世界上,也在无时无刻的发生。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并无法直面死亡。
其实,天道有常,万物皆有生死,死,并不是神秘的事。它和生一样,只是一个人来到这世间,必须走过的法门。
生和死,从来都是相依相携、密不可分的,没有一个人会永远生,也没有一个人永远不会死。就像每个四季,都会如约而至的春天一样,死亡,也终会到来。
真的很感谢我们的祖先,能设置一个这样的节日,让我们于忙碌喧嚣中,去抽得半日闲暇,去思考关于死亡的话题,去体味生命真正的意义。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人生的旅途中,那些我们曾爱过,也深深地爱着我们的人,他们也一定想陪我们走得更远。但是,疾病意外猝不及防,生老病死不可避免。他们不得不先我们而去,留下我们在疲累的生活里继续奔波。
这是个提醒我们铭记的节日,它要让我们记住,那些曾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不管曾伟岸如巨星,还是平凡如蝼蚁,都曾真真切切地爱过你。
新土旧痕,会掩埋音容笑貌,却掩埋不了爱;时光岁月,会带走耳畔低语,却带不走亲情。人,终会长大衰老,化为世间的一粒尘。但有一种东西会永远不息不灭,那就是绵延不绝的血脉和亲情。
死亡,是这世间,谁都逃不过的事,但唯有爱,能给它温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行走于这人世,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活着的每一天,其实都是劫后余生。
人生海海,我们身边看似围绕着很多人,但其实真正在乎我们的人并不多;光阴匆匆,我们的计划看似写满了明天,但其实明天充满未知。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能做的就是每一天都好好去爱、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