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中凌乱的毕业大学生:“最后却成了在哪里都不被需要的人”
“连排名靠前的大学的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吗?”
每年都有一批大学生毕业,他们四处投简历、面试,只为了获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但是很多时候,结果差强人意。有的大学生得不到企业的offer,有的大学生只能得到一份老板都不尊重他学历和能力的工作。
一个人,很有时候就是在贫穷面前不堪一击的。只要薪资待遇不错,得到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大学本专业也可以,他们可以放弃自己大学整整四年的学习,去迎合社会市场。
这难道就意味着大学教育是失败的吗?
或者,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了吗?
大学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赶不上市场变化
大学扩招,误入“生环化材”“天坑专业“等等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大学开设的专业不一定跟市场需求人数匹配,而且需要大资金门槛起步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
如果连基本的温饱生活都保障不了,谈何追求情怀和理想?有时候情怀是一文不值的。这是一部分原因。
但是也有其它原因——企业衡量人才的标准太过单一,至少绝大部分企业都是这样的。
企业衡量人才的标准太过于单一
如果一个大环境里对人才的衡量标准都变得很单一 ,就意味着根本没有经济活力。
会沟通、能言善道,就是人才了吗?
会跟人打交道,能够和别人完成一片,就是人才了吗?
以功利化的角度去衡量人才,未免太过于可悲。
实际上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实施以来,也就百年多的历史,还非常年轻。
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哈佛大学,已经有超过380年的历史,底蕴深厚。
中国要走的路还有很远。
不抱怨,充分认识社会现阶段的问题才是最优解,然后积极调整自己。
在面临形形色色的生活或者工作的诱惑中,时刻记得自己是谁,化坚定为力量,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与此同时,很多的企业家、公司老板,有的一时半会也未必能够看到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身上的优点。
企业是逐利的。他们的说辞大体都是“只有一进入公司就能为公司产生价值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我提供的工作机会。”
而且即便获得了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也要随时做好失业的准备。
据世界《财富》杂志报道,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到40年。在,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而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7-8年。
每年约有10万家企业倒闭,而有100万家,是的10倍。不仅企业生命周期短,能做大做强的企业也很少。
在中国社会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大约是3.7年,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更为短暂,只有2.5年。
由此可见,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之短,这就需要各个企业的管理者不断总结经验,汲取他人之所长,将企业带入到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上。
中国的创业者大多比较盲目,心浮气躁,都想着一夜暴富,因此,他们很难带领企业长久地走下去。
俞敏洪曾经痛批这个现象,他说:“中国没有企业家,只有投机者,想尽一切办法赚钱。”
张雪峰也有句振聋发聩的话:“所以你不是世界五百强!”
思维决定出路。缺乏科学的战略思维能力,藐视高等教育人才,盲目地追求利润,也会使得很多企业死在明天的黎明之前。
总而言之,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现存的一些弊病,也是大学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的原因。而这,并不是大学教育和大学生群体,能以一己之力能够立刻改变的。
这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共同改善,用时间去见证。
一味地把社会压力转嫁到大学生头上,把负面情绪发泄给他们,比如“你还不够努力”“大学教育太差,严重脱离生产活动。”等等,反而显得狭隘又自私,没有气度。
当然大学生也要自己积极寻找出路,而不是只顾着仰望企业或者社会提供的工作机会。
这些年也不乏大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拉投资,组织团队,招募核心成员,自主创新创业,丰衣足食。或者发现市场细分需求 ,另辟新赛道,衍生新职业。
近些日子,“易烊千玺入编制”这件事被推上热点。
很多人表示不满,尤其是占了巨大人口基数的小镇做题家,凭什么他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自己却要千辛万苦才能够获得来之不易的机会。
凭什么?这是个荒谬魔幻的年代。
再有,考上大学,明明一直按部就班地学习,一直都很努力,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呢?
出色的记忆能力,竟然还成为了很多社会人士和老板鄙夷的地方。
人们喜欢踩一捧一。
其实人才,可以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市场型人才。
要实现学术性和市场性的统一 是一个世纪难题,绝非个人就能解决,但是值得不断探索。
如何把握好适度?应该选择哪个发展方向?这些已经难倒了绝大部分人。
想要诗和远方,又想要面包和牛奶。
二者兼得,谈何容易。
有人认为大学教育缺乏学术教育,有人认为大学教育缺乏职业教育。
有人认为大学教育是专才教育,有人认为大学教育是通才教育。
还有人认为学术人才太多了,不应该超过1%的人口比例,抨击大学生偏重学术,没有去下沉市场。
可是如果迎合社会市场,每家公司情况不尽相同,又该如何取舍?
人的时间精力很有限,你没办法拥有三头六臂,也没办法拥有灵魂分身。你没办法在一个时期专注做好多件事情。能够专注好一两件就很不错了。
信息爆炸时代,出现太多时间的吸血鬼
除了大学教育,在社会之中的职业发展规划,也是个难题。
没有人希望深耕一个领域十来年,又要放弃重头来过,重新选一个新领域。而这时已经中年危机了。
把握时间,时间已经是每个人的必争之地。
时间,已经是一个人极其珍贵的资源,是人人必争的东西。同时也是外界想从你身上夺走的东西。
商家想尽办法,试图抢占你的注意力,你只需要花费一分钟几分钟给它,它就增加一分产品卖出的几率。
每个品牌、每个商家,都在乞求你瓜分一点时间给它。大方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尤其是对于出生受祖荫庇佑较少的人,本身所处的境地就很危险了,即便还年纪轻轻,也已经濒临被社会淘汰的边缘,唯一的资源仅仅是时间。
所以如何利用时间非常重要。
如果这样的人,还每天花大量时间在接收抖音推送的信息流上面(非主动搜索、非已关注博主更新内容),可以说这个人已经废了,没有前途和希望。
有的只有他嘴里的“前程似锦,未来可期”,这种朋友圈的鸡汤文学,一代又一代地传播下去。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不必要的地方对时间极为吝啬,在重点的方面对时间舍得,而且耐心,便是不辜负自己,便是对生命的尊重。
在越来越讲究便利高效率的今天,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缺德。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自杀。
痛恨或者谩骂浪费你时间的人,很多时候都算是一种正义。何况有的人还理直气壮地浪费别人的时间,让别人为他的一己私欲买单。
从这种时间的小事情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或者一个公司的品行、品德、素养、素质。容忍他们倒是助纣为虐的行为了。
责怪自己浪费时间,追求更好地利用时间 ,谋求发展,反而算是一种稀缺的上进心。
舍得花时间在自己心甘情愿的地方,比如学习钻研、工作内容,比如陪伴你的家人爱人孩子等等。
来自图片——“他(她)这种人只能靠勤奋和毅力,没有别的捷径。”
所以如何规划接下来几年甚至更多年的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是该成为“T型人才” ,还是成为“木桶型人才”?还是成为“π型人才”或者“梳子型人才”?
了解自己,认清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这是一个每个人都要深思的问题。
努力成为一个被需要的人,被一直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