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线生长—组织
《长线生长(如何修炼出自己的核心内容)修得成功》
李不太白
47个笔记
组织 穿越传统黑洞
>> 组织
穿越传统黑洞
>> 旧式人情关系,为什么会侵蚀组织的未来?
>> 一 当时转身惹寂寥
>> 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各种社交平台的兴起与繁荣,充分释放了无数个体自由表达的权利空间。
>> 明末皇帝朱由检无端冤杀边关主帅袁崇焕,自毁长城;李自成枉杀大将李岩,令队伍从此人心溃散;晚清太平天国运动中,亲密的“天兄天弟”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以一种近乎同归于尽式的内部大火并,毁掉整个太平天国都在所不惜……太阳底下,又有什么新鲜事呢?
>> 二 一剑霜寒十四州
>> 当然客观地说,历史下的某种社会文化无所谓好坏对错,它一般都是历史本身的进化选择。
>> 三 功名如花人已去
>> 四 欲飞无翼黯然收
>> 但鸡蛋就是鸡蛋,它的结局早已命中注定,任凭那只母鸡如何费尽心机地努力,深情期盼,鸡窝里的蛋终究还是不会孵化出凤凰的。
张居正,就是那只努力的母鸡。
>> 所谓酱缸式内耗文化,那其实并不是我们民族什么根子里的顽疾,而是柏杨对许多社会表象难以索解之后的笼统归纳,也可以说是他在某种愤懑情绪之下的激烈呐喊,然而却并不是正解。
>> 五 天地为笼人作鸟
>> 怎样才能保障稳定呢?
首先是一家人相依为命,共同耕种收获;其次是一族人相互帮衬,救急济危;再次是一乡人保家守土,抵御外患。
家人,族人,乡人,渐渐形成了牢固的命运与利益共同体,“人情关系”就在其中诞生了。而这种家庭、家族、家乡由内向外扩散的同心圆式人情关系,也在最低限度上保障了农耕生活对天灾人祸的抵抗力。
另一方面,农耕经济下的中央帝国出于统治需要,也有力地强化了“人情关系社会”结构的形成。
>> 就是“关系”成了社会行为的主要路径之一,甚至是唯一路径:个人要在社会里安身、生存、发展、保障,先得“找关系”“找靠山”。
>> 六 借道孔圣修成桥
>> 程朱理学的理想固然是光明的,理念内涵也有诸多可取之处,但实践起来一旦过于脱离客观人性的现实,还用它强求于社会生活实际,其结果自然就是大明社会虚伪流行、谎言遍地,制造出一群群伪君子。
>> 在纲常伦理道德面前,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的处理,其实是没有原则与标准的。处罚重一点还是轻一点,甚至不处罚;提拔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或者不提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情关系好恶,或者基于宗法社会世俗人情的考量与判断。
>> 七 江湖庙堂烽烟里
>> 最后也只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从纲常伦理道德里来,还是回到纲常伦理道德里去,很难有其他选项可以打勾。
>> 八 他非白玉鬼神愁
>> 明珠是明珠,污泥是污泥,但如果明珠混在污泥里呢?
>> 依律惩罚他的罪行,但保留他确有功效的措施,那是从污泥里捡起了明珠;因人废事,因人废言,那是将明珠与污泥一起扔掉啊。
>> 然而在中国传统的帝国社会里,历史上的套路一贯如此,先搞臭人,再否决事,最后实现了利益地盘的争夺,大家各取所需,心照不宣。
>> 九 谁见月下人影杳
>> 十 却看新枝花满头
>> 第一种情况,是彼此价值观或经营观不同,不能兼容。他说前方应该往右,你说未来在左;我说基于兴趣的岛群经济将成为新常态,你说互联网就是要打破孤岛,共联共享;他主张重资产,掌握核心技术,你要轻资产小步快跑……那没办法,走不到一块去,只有分道扬镳。
第二种情况,现有企业环境阻碍了自己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获得更大利益,或者是利益分配不平衡(包括实际利益与心理预期利益)。我追随你多年,一起做大了公司,你却重用外人,拿土豆不当粮食,心情低落,愤而出走;还有自己私下觉得某块市场有前途,或悄悄掌握了某种资源或某种技术,不愿意拿出来在公司共享,于是自己想出去另立山头。
>> 集结小标题,补句试成一首旧体诗
新枝
当时转身惹寂寥,一剑霜寒十四州。
功名如花人已去,欲飞无翼黯然收。
天地为笼人作鸟,借道孔圣修成桥。
江湖庙堂烽烟里,他非白玉鬼神愁。
琢木飞火风呼啸,谁见月下人影杳。
山雾茫茫归何处,却看新枝花满头。
>> 晁盖的拳头,宋江的道统:论组织秩序的存在基础与漏洞
>> 无论是王伦“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还是晁天王“大块吃肉”的豪爽气概,它们都不能叫价值观。
因为在它们背后都还缺乏一种东西。
这种东西叫作思想体系。
>> 宋江用以统领绿林好汉的、吸收其他各地大小山头自愿归附的东西不是他手中的拳头,而是他长期身上亮闪闪着的、代表着传统中央帝国社会道统价值的仁义忠孝精神——尽管就真实内心与实际行为来说,宋江未必就比晁盖更仁慈、宽厚、讲义气。
>> “天道”,也就是天理这种道统,就是指上述这样一种客观的实有存在。总而言之,它就是宇宙本源,其特质是“上天有好生之德”。
>> 善良它怎么体现呢?它必须附着在人们某种具体的善的行为上才能体现出来啊!如果你没有具体的善行善言善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言行),那怎么体现你善良呢?
>> 《水浒传》,首先是一本讲述“拳头”终将被“价值观”驯服的书,然后更是一本展现“程朱理学”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如何溃败的书。
>> 心有猛虎,如何细嗅蔷薇:论群体道德的不可假设
>> 像武松这种洁身自好、嫉恶如仇、严格遵从程朱理学教义、坚决做到言行合一、认死理不拐弯的“人设”,在现实社会里还真是有的,大明王朝的海瑞可以说是完美对号入座。
>> 所以,一般常识是什么呢?
第一,以个人行为而言,常识就是:纯粹追求形而上天理的只是少数人的虔诚(甚至不少宗教徒也是欺世盗名之辈),自私自利才是大多数人行为的基本动机,实现、满足与扩张“人欲”是大多数人社会行为的基本常态。
>> 健康的身体不需要神医,健康的社会也不必出现武松式的或海瑞式的传奇。实际上,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里,不会总是诞生愤怒英雄的,也不会总是不断出现极端冲突行为的。
>> 第二,以社会或组织运行而言,常识就是:在人欲与天理长期冲突下,要阻止败坏的普遍发生,只能在深刻认知一般“人欲”常态的基础上,从源头上设计出一种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良性激励与基于底线制约的运行机制,而非不切实际地寄希望于哪种“天理”道德、幻想人人都能被教育成超凡入圣的君子与楷模。
仅凭天理道德,是阻止不了社会或组织败坏的。
>> 第三,以价值观而言,常识就是:任何一种“天理”本身的创造与确立,也同样必须是建立在充分认知“人欲”的基础之上,而非过度理想化到需要不断去逆反人性的程度。
>> 不妨再回顾一下大明王朝社会的历史,看看缠绕在这张天罗地网里都有哪些人:一代大改革家张居正在朝廷上下的声讨大浪中,被塑造成了心怀叵测的“国贼”;一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南征北战之后,却落得个被弹劾、罢免、郁郁而终的凄凉下场;一代边关名将袁崇焕被猜忌、逮捕、凌迟处死,群众抢食其肉;一代富有创新思想的哲学家李贽削发为僧后仍然没有出路,最终被以“离经叛道”之名围剿、下狱,绝望之下以一把剃刀割喉自杀……当然,还有更多数不胜数的大明王朝精英这般黯然消逝。
>> 程朱理学真正的问题在于:在它所倡导的“天理”世界里,并没有留下妥善安放“人欲”的足够空间,没有在逻辑上设计好“天理”与“人欲”相克相生的辩证关系,反而以“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旨将二者的关系隐性地对立起来。
>> 可是在大明帝国时期,程朱理学发展到了以僵化的纲常名教舆论要求人人化身道德完美无缺的君子,使得“人欲”与“天理”形成了隐性对立,个人欲望与利益诉求难以在“天理”世界那里找到安放空间,这就让大部分士人带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让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实际生活中都不得不化身为戴上面具的伪君子。
>> 八 个体修身展望
>> 晚清的曾国藩就曾经在日记中写下了“不为圣人,便为禽兽”的理想,最后他也真的做成了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大业。
>> 九 群体人性改造展望
>> 对大部分人来说,人欲既无法灭,也不必灭,它只能被释放、驯服、转移与善加利用,导入正途。
>> 对于群体道德,我大约可以作如下判断:
抵达天理的唯一路径就是通过人欲,任何不经过人欲检验的天理都是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