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年锦时景行读书会总结分享

一起读书大半年了!

2015-11-09  本文已影响94人  Larissa

在魔都默默运营一个有诸多坚持的读书会,比如坚持周六上午活动,坚持每次7人以内,坚持朗读文言文《大学》,这些坚持令很多人望而生畏,幸运的是一路上有好朋友们相伴,一起读书,一起成长。最近邀请大家写一写参加读书会的感受,读罢感动心间,与大家共享。

A

最初的印象,她是个敢想敢干、坚持原则的人,也由于她是组织者,胆小的我在一开始有那么点依赖她——真不好意思承认。多亏她一直鼓励我多说话,让我在读书会中,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向文字表达能力靠拢,并由此得出一个经验:对于羞涩的人,劝他活泼开朗是没用的。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他就会像雨后的蜗牛一样,慢慢伸展出来。

多次观察下来,我发现在我们的交流中,理论比感受更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都想变得更好,试图用各种高山仰止的理论体系来改造自己,不可谓不努力。可是,在这种上进心背后,隐藏的是我们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这种感觉,就像躺在沼泽中,仰望天上的白云,而中间,横亘着一片无法跨越的虚空。最近在《叔本华的眼泪》的序言中,读到了一段话,描述的正是这样的挣扎:“背负着进化的伤痛,又怀着成为神的梦想,两面夹击之下,做一个人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确实不容易,我们一致决定,以后要尝试多谈感受,少谈理论。

人与人之间,有时隔着鸿沟,但相对于广阔的无机宇宙,人和人又是多么相似的生物。最近一次我讲到自己的不安,并非是什么具体的事,更像一种生命的底色。二祖慧可曾对初祖达摩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就是这样一种无处不在的、抽象的不安。我问淳玉:

“你能体会吗?”

“能,有事忙的时候还好,一闲下来它就会冒出来,如跗骨之蛆。”

“存在焦虑。”

“是,人是孤独的,人生没有意义,我们都会死。但是后来我想开了,人生本来没有意义,是我赋予了它意义。”

“你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用商业的方式,帮更多的人做自己,成为一个人,活得有尊严。”

那么这就是淳玉的意义了。我一直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朝闻道夕死可矣”,并没有那么严肃,通俗地说,就是“满足好奇心”。

B

一个组织是否是邪教取决于是否鼓励人成为他自己。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已有太多的各类组织让人害怕、惶恐且忌惮离开,“不安”作为一种特殊的凝聚力成为某些组织获利的基础。而一个干净的、纯粹的组织是难得的。

淳玉主办的《大学》读书会已近一年,与建筑师、采购、营销以及金融等几个行业的朋友们每周一聚,成为每周六上午的必选项目。

读书会上,卸下防备,交换真诚。诚于人,诚于己。正如《大学》中所言的“诚于内、形于外”,我们形成一股“正能量”,谈人生、谈赚钱、谈感情。所闻之事,无所不谈,相谈甚欢。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懂得成就自己。

如果说世界的运行规律是“杠杆”二字的话,那么我们意识到黄金十年的努力因这紧要的十年无限杠杆放大相应的结果很多倍。三十岁后,人之间差距变小。四十岁后,更不消提。

现在正是好时候,我们一起慢慢长大。

C

大半年相伴读《大学》,有各种想法碰撞、敲打、论辩、鼓励、扶持,对我而言一个中心点,从外转向内,眼光放在自我身上,要做分子,而不是沦为分母。

先从格物起,物者,包举万事万物,“我”也是物之一,“我”你看明白了吗?儒家是先看透,后做事,再改变,做到这,即乐其生,适其序,顺人情。“我”做到了,别人也就做到了,别人是不同的一个个“我”呈现。分子、分母是无差别的,是概率的可能,人不贪,不走捷径,发挥最优的“我”,自我动力强,然后影响别人,呈现的是分子,反之是分母。影响别人是激活他内心的火焰。怎样才可以做到呢?想明白看透,找方法,去做。

自己爱犯毛病,所谓下定义,标榜,框死自己,例如“我这个人怎样怎样”,下定义有用吗?当时的状态、知识框架是有限性的,依循当时环境事态,该怎样就怎样。不固守前刻念头,允许被影响,不抗拒,有弹性接受,内心是刚而柔的,做好自身角色,与时俱进,何必坚守无谓的死框。

框是可变的,心容量也可调整,可以调整框架比例,也可把框架做大。专注于自己,找初心,本来本身是啥状态?看看自己的各种念头,允许接受各种念头,那是N个我。

起点终点在自身,不被人带跑,不被物所控,小伙伴建议形成观察内心的习惯,记录下来,自我审查。写下这篇,这就是我的开始。

期待每次小伙伴见面,不是因为她他是谁,是她他让你看到各种可能性,激发你心中的不同“我”,会发现,原来我也可以这样,在寻找我的道路上,“我”是怎样的?“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哪个是真实的“我”?

我的格局,我的规划,放大再放大,不是规划现在的你,放到长时间维度上,狂点就放到历史长河中,二十年三十年你想做什么,不是什么职业规划,是规划人生,你是天地一部分,要立“中”。

D

年初参加淳玉组织的《大学》读书会,获益良多。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对我有些触动。对于事物的了解、认知、理解到运用,与对事物接触,或者接触的频率以及琢磨和练习息息相关。带着这种理解,今年去学游泳、参加英语和财务考试、出去旅游等,感觉生活可以尝试各种可能!

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毕淑敏。


景行读书会,每周相约人民广场,参与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Bridgever(景桥)

“《大学》本为学为圣贤,而圣贤必先自立其德始。德非空言,必致之于事;故自齐家以致治国平天下,无非推其徳而竟其事,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欢迎对《大学》感兴趣的学友一起来同修共读,不介意您曾经读过《大学》与否,主持人会准备好当天要读的内容,带着一颗“在一起”的心就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