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产品的需求怎么理解?是产品的定位、产品的功能,是自上而下的还是自下而上的
产品的功能的设计来自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用户需求来自于大量的调研,调研的方法有:测试问卷、用户访谈调查、快速产品测试等。调研采用定量还是定性方法?
定量调研法:代表性的测试问卷调查法。选择的问题答案是实现确定的,被调查者的数量也是确定的。定量的有代表性的样本,结构化的,提供最终的行动方案。
定性调研法的数据是通过对人们言谈举止的观察和陈述,它是定性的与非标准化的形式,正因为此,定性分析的数据,只有在进一步分析下才能看到用户需求。少量的样本,非结构化的,提供最初的理解。
定性研究能够帮我们发现隐藏在用户行为后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是用户自己都不知道的。
用户调查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回答的真实性,是一个很多大的问题。为了保证用户调查的真实性,必须要想办法消除用户的防备。如果你意识到外界环境对测试用户的影响,那你也应该会意识到用户内心的想法会对产品测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熟人,成本低,真实性也会大大提高,不过人数会受限制。
产品调研前期规划
在做测试前,我选择了最常用的方法: 定量调研——测试问卷调查法。花了一个星期做前期需要测试的问答前期规划,设计了20个问题,测试6个产品,计划人数20,全部从自己的朋友同学中找人来帮忙。有一天我花了半个小时体验了一个产品后,把自己认为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增多细化了问题,从最初的20几个测试问题升级到了40个。期间我也在怀疑,我的同学是否有耐心体验我们的产品,帮我做这些繁琐的问卷,而且要做6次,不过有时候你没得选择,要知道推销的一般都是从身边的人开始下手的。(开玩笑的,如果换做我,做一个就不错了)。
做测试前期规划的时候,我接触到了「用户体验量化」方法,量化分析需要一些微积分函数公式来支撑,看的头都大了,实在太麻烦了。不符合我的本意,不过还是学了「点皮毛」,让自己从细节组成部分分析一个产品。
用户体验的层次划分:元素(目标层)、行为交互(行为层)、用户体验(体验层)。
想到一款产品的时候,我可以从组成一款产品的基本元素开始,自下而上分析。
打开一款产品时,你会看到的图片、动画、文字、按钮、听到的声音等组成了最基础的产品元素;接着你开始使用产品,你可能会输入、点击鼠标(左击、右击、滑动滚动条)等产生一系列的行为交互,这些行为又构成行为层;而在你与产品进行交互的过程中,所带给你的情感、情绪上的体验就是用户体验。而这一切其实是一气呵成的,没有那个用户会在使用产品的时候,没事干思考细化、独立这些细节。但是一个产品工作人员,通过细化、独立、抽象化这些细节会帮助你认识产品。
回到前面我说的问卷调查测试方法,在这个烦躁的年代,测试问卷所代表的真实性是令人担忧的。而且我所设计的问题太多了,更主要的是测试问卷调查法一般都是海投的,我测试的样本太少,不具备代表性,不大适合问卷调查。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主管推荐我接触到更好的用户体验调研资料后才现的」。
关于「用户研究真实性」的经典案例
「当 Sony 引入 Boom Box 概念的时候,他们召集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组成焦点小组来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什么颜色的:黑色或黄色。经过这一组潜在购买者的讨论之后,每个人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这次会议以后,组织者对小组成员表示了感谢,并告诉他们在离开前每个人可以免费带走一个 Boom Box 作为回报。那里有两堆Boom Box:黄色和黑色。
结果是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用户言行不一!」
当然这里面涉及到了一些行为心理学的东西,(心理学我也不懂啊,借着前几天看过的行为经济学里面学到一点知识胡扯一气)在帮助别人做决定的时候,大家基本选择了黄色,但是一些真正让用户自己去做决定的时候,作为当局者,用户选择了黑色。当事情涉及到自己的时候,作为既得利者,大家不得不考虑一些现实的情况场景。
这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没有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前,用户是在替别人做决定,反正无所谓不会造成什么损失,会选择比较新奇的;当问题涉及到自己的时候,用户才会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什么样的产品才适合自己。
不过要明确一点,这个案列是作为产品测试的时候,偶然发现的,就凭一个案列来分析其行为心理当然是不科学的,但不妨碍你来思考延伸。
这个案例另一方也说明:用户的行为更接近用户的真实想法
最终选择了定性调研——快速产品测试。计划找4、5个人,通过记录用户行为来做产品测试,具体如下:
1. 观察并记录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行为及用户所说的话,尽量减少和用户交流,做到中立
2. 产品测试结束后,可以询问用户一些用户为什么那样操作等问题,减少感性问题
3. 分析用户操作习惯,发现产品问题,改善产品
第一个参与访谈测试的是王同学。每个人上网的习惯及使用产品的思路是不同的,测试一款产品时,会让你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以为很简单了,其实不然,用户没有按着你所想的思路操作(没有恶意啊),但这些归根到底也就是产品的问题了。
上次测试的时候,我没有想到体验者的感受,把王同学惹急了,下次测试前,一定要提前把这些话说清楚:一款好的产品应该是Don’t make me think,如果在使用中遇到什么问题,那一定是我们的产品做的还不够好。
首个产品测试整理完后,在回头看看我最初设计的产品测试调查内容,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把自己认为可能出现的问题整理出来,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因为我对产品太熟悉了,再加上自己本来有一小点geek。自己都能看的出来的问题,用户会看不出来吗?这样的测试调查内容也就失去了价值。多亏主管推荐的那篇文章,最后选对了方法。
产品问题
你以为很简单的产品,用户不知道如何下手或者说知道如何使用却什么也没做,打开看看,然后关了(先不考虑用户是否有使用这款产品的需求,单纯的分析这一问题)。一款产品到了这种地步,说明了产品体验确实够差。分析之后,得到最主要的还是缺少引导互动,在用户打开一款产品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操作的时候,又无法将产品做到更简单的时候,产品人员就应该意识到了应该添加“引导,指引用户如何使用,增加互动,让用户不自主的跟着产品走”。当然了,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产品主要功能,在外围实施的一些小技巧。
因为公司的产品已经定型了,主要就是进行一些细节优化,所以选择几个人进行测试,目标会更明确,效果会更好一些。
这就是我9月份做产品测试学到一点点知识吧,星期五下午花了3个小时Mark一下!
注:资料来源于腾讯CDC、网易UE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