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跨革囊——王霸的马背雄鹰

2023-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太阳的梦想

小时候,隔壁盲人爷爷讲,大元忽必烈率军南征大理国,金沙江天险阻隔,习惯陆上征伐的马背雄鹰,神话般地以革囊束腰轻松渡江。行至鹤庆大板桥村口,所乘战象在路边那块形如狼牙的石板上长跪不前。大理号称佛国,战象跪佛礼拜,忽必烈顿感杀业过重,下达止杀令,派使者到大理国劝降。“元跨革囊”和象跪礼佛的传说,滋润着我的精神世界,陪着我走出鹤庆,更在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前领略了“元跨革囊”描述的宏图霸业。

南宋末年,蒙古族乞颜部人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立军事奴隶制的大蒙古国,即皇帝(汗)位,尊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蒙古铁骑征服了亚欧广袤的大地及南宋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天险成了一统神州的最大障碍。成吉思汗向计大臣,郭宝玉回答:先取巴蜀、大理,藉其兵力,合围南宋。这就是史书记载的“斡腹之举”,让蒙古军队千里奔袭,先灭大理国,再对南宋包抄夹击,截断南宋逃路,最后一举歼灭南宋。

大理国300年的历史,从未对外用兵。当时,蒙古与宋、辽、金、西夏争斗,大理国一直置身事外。然而,蒙古人“斡腹之举”的战略,前后四次对大理国用兵,生生将大理国牵入战争漩涡,忽必烈领兵是最后一次,他以马背雄鹰历史上最柔和最有效的手段,送走了和平尚佛的大理国。

第一次用兵的成吉思汗试探性地派遣一支部队进攻大理,一直打到金沙江附近的铁桥城。第二次兵指大理的蒙古大汗窝阔台,前后调遣20万精锐骑兵,准备一举消灭大理国。大理国君臣殊死抵抗,蒙古人遭受重大损失,期间窝阔台去世,蒙古发生汗位之争,蒙军不得不撤军北还。这次用兵被称为九禾战役,使大理国元气大伤,也让大理国产生了联宋抗蒙的想法。大理使臣前往南宋商议,南宋却认为大理国君臣贪生怕死,不敢将金沙江的布防推进至大渡河边,对蒙古构不成有效的防御,拒绝联合抗蒙。1247年,蒙古军队准备借道南宋四川地区,对大理国发动突然袭击。偷袭被四川的南宋军队察觉,蒙军还没有进入大理国境就只能草草收兵。很多史学家认为,第三次出兵双方没有实质交战,不计入用兵次数,笔者坚持是一次不成功的用兵。

《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元宪宗三年(1253年),大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兵分三路,直指云南。中路由忽必烈亲自率领,南下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丽江东部,再南攻大理。忽必烈率军到达金沙江东岸,在当地纳西族人的帮助下,杀死牛羊,塞其肛门,制成革囊,渡江的时候,“令革囊以济”,“数夷人各跨一囊,以长绳牵之”(《盐源县志》载述),元兵身上各绑一革囊,数人为一小组扶着一竹筏,竹筏上承载军械物件,在绳索的牵引下渡过金沙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

凭借革囊和竹筏,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金沙江的忽必烈,率军由永宁南行,经宁蒗,达大匮(今丽江大巨),攻三赕(今丽江),直达滇西北大理国辖地谋统(今鹤庆),当地高氏投降,纳西族和白族土酋纷纷率众出迎。在鹤庆,战象跪佛礼拜,忽必烈体会了大理以佛立国、儒释治国、不好杀戮及和平友好互利交往的生活,顿感杀业过重,理应和平对待这块土地和百姓,遂一改蒙军屠城习惯,下达止杀令,派使者到大理国劝降。

对于忽必烈的劝降,大理国权相高太祥主张坚决抵抗。忽必烈进军龙首关,直逼羊苴咩城,大理国王段兴智、高太祥背城出战,惨遭大败,南诏大理国经营近500年的羊苴咩城被破,高太祥被杀,段智兴出逃,次年春在宜良被俘虏。至此,存续300余年的段氏大理国宣告灭亡,这片土地纳入了中央集团的统治之下。

大理国覆灭,段兴智作为末代皇帝、亡国之君,即使不被杀,以往最多封个安乐公、山阳公类的虚名软禁起来等死。但元朝统治者推行“以夷治夷、以土治土”政策,赐段兴智“摩诃罗嵯”尊号,封为中庆路八府总管,设立大理路军民总管府后,段氏世袭总管。1274年,设云南行中书省,把行政中心从大理迁到中庆(今昆明),大理总管势力限制在大理地区范围,听行省节制。明朝建立后挥军南下,消灭大元梁王残余势力,云南悉平,置云南布政司,在段氏旧地建大理府、太和县,设流官,“段氏世土,至此而绝”,与有元一代相终,共12任总管,段氏管理大理的时代彻底结束。

岁月易老,隔壁盲人爷爷早已仙去,但象跪礼佛,仿佛昨天的讲述;元跨革囊,仍然张扬着草原马背雄鹰的神奇传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