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今天听的三节课
上午,听了语文学科报一师一优课的三位老师的空讲课,感觉她们各有优缺点。
1号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的课文《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训练要素是培养学生的默读速度,这已经是本单元的第四篇,是教给学生带着问题读。1号老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提问题,然后围绕着课题提了“为什么?”“什么样?”“怎么战?”三个问题,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快速默读课文。这之后,又把后两个问题细化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最后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可以说,1号老师的课围绕训练要素,把课文提炼得条理清晰简洁明白,很有讲数学题的利索劲,这是优点。而缺点也在这之中:老师上课太理性,没有什么情感投入,感觉就像在领学生做阅读题。我觉得这样的课没体现出语文的情感和温度,只注意了语文的工具性,但是缺少人文性,缺少课文该有的革命文化教育。
2号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中,2号老师也是紧紧围绕着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来进行。她的设计有一个亮点,那就是把课文第一句话中的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
做了一个句式变换——
“早晨,许多小学生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
让学生比较两句话的不同。可以说,这两个句子不仅仅是语序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课文里的句子是一系列短句组成,有利于三年级孩子理解(下面句子太长,则不利于学生理解),更重要的一点是,课文原句把状语前置,突出了小学生来的地方多。这里老师点得不够到位。课文第一句的下半句也做了这样的变换,让学生体会新鲜句子,只是讲得也不够明白。可见在备课上下的功夫还不够。
3号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二课《丁香结》,也是第二课时。她领学生抓课文中描写丁香的句子来赏花,然后补充在花的陪伴下,作者宗璞写下的作品,接着进入“悟花”环节。老师由课文中引用到的诗句结合到了课后的诗句,说到丁香的意象——忧愁,然后由此补充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些意象 ,如月亮是思乡意象等,最后再回到作者对丁香结的新的解读,从而体会作者的乐观情感。从3号老师的课中,可以看出她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而且她上得很投入,情感充沛,很有语文味。但是,她的这节课却有一个很大的不足,那就是忽略了第一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的渗透——“在阅读时,要能够从所读的内容中想开去”。从中可见,这位才上班三年的年轻老师在紧扣训练要素这方面把握还不够。
不管她们优缺点是什么,对我来说,还是学到了不少。感谢她们的精心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