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对海南岛的影响
![](https://img.haomeiwen.com/i6681378/453f16d1df734009.jpg)
——“海南岛族群的来源分布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对海南的影响”主题报告第二部分
前 言
海上丝绸之路,相对陆上丝绸之路而言,是连通中国与南亚、西亚、乃至非欧大陆的一条商贸通道;通常是指东起泉州、广州、合浦等中国东南沿海港口,经由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印度半岛,到达西亚、东非、东欧等海岸的水路通道。后来,学界又将中国东部海岸沿线各港口连缀起来,将向东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航海线路也纳入海上丝绸之路,使其内涵更加宽泛,中国与海外的古代海上商贸通道都列入了海上丝绸之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6681378/dbb7408940da391a.jpg)
第一章 人类最早期的航海活动及商贸活动
人类走出非洲的原始航海
《圣经》中,就有上帝耶和华命摩西伸出手杖指向红海,红海水朝两边退缩,陆路显现,以色列人得以通过。
现实之中,现代智人走出东非,首先得渡过红海,由东部的曼德海峡进入亚欧大陆,就有了人类最早的航海;这次最原始的航海注定凶险重重,前后不知多少代多少人葬身海底,而人类征服海洋开启文明的序幕由此拉开。
淌过红海,大多部落沿着阿拉伯海岸向东迁徙,发展到波斯湾,好些部落继续北移,分散到亚欧腹地,当然还有少数部落选择继续征服霍尔木兹海峡。
这些走出非洲的现代智人,随着时间的积累,环境的变幻,早期的航海活动和商贸活动变得频繁,红海、地中海、波斯湾等小面积的海域和狭窄的海峡,成为早期开人类拓海上商贸通道的实验田,激发着人类向更宽广海洋挺进的欲望,也成就了一个个著名航海者,他们见诸《荷马史诗》、《圣经》、《天方夜谭》等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因为地利因素,一个个王朝由此兴起,如早斯的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以及后来的波斯帝国、地中海、波斯湾以及后来大西洋等海岸的商贸活动变得频繁,直接促成早期资本主义在中东和欧洲的兴起。
远海迁徙的海岛民族
回头再说渡过霍尔木兹海峡的各部落,他们的先人经历过两次大的渡海迁徙,具备了与生俱来的远徙和航海基因,好些部落在南亚次大陆扎根,再向东南半岛和大洋洲扩张,形成了以南亚语系为主体的诸民族;而另一些部落则迁徙得更远,更深入投向广阔海洋的怀抱。他们在南亚语系族群和汉藏语系族群的挤迫下,选择了更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诸岛,于是一个新的族群产生,这就是南岛语系诸族群。
南岛语系是最早的大洋开拓者,他们天生就注定与远洋航海打交道,以原始的航海工具和手段,一一占据了大洋上适合人类生存的岛屿;他们的分布东到太平洋以东的复活节岛,西到非洲东海岸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北面则到了太平洋以西的台湾和以东的夏威夷群岛。一个个岛屿之间,大多相距成千上万公里,在人类的原始扩张中能遍及大半个地球的海岛,可见他们在这数万年之间有着多少的艰难,多少次船毁人亡,才能够偶然地让人类基因在一个个孤立的岛屿上生根萌芽,让这些蛮荒之地萌发生机。
早期的人类航海经验,就在这些古老的族群中积累起来,达到驾轻就熟。
中国东南沿海的百越民族与航海
在南岛语系族群与汉藏语系族群之间,有一个语系的族群可能融汇了二者血脉,也遗传了二者基因,因而有人分别将这语属归入到两大语系,现在更多学者将其认定为独立语系,这就是壮侗语系。
壮侗语系族群广泛地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以及西南边境,相邻国家也有广泛分布,先秦时期岭南的百越民族大多属于这一语系族群。由于他们与生俱来具备了航海基因,南中国海自然成为他们的竞技场,并且将航海经验带进了中国南方的大江大河,促进了中华大地各民族船舶航运的发展,也积累了早期的远航经验。
海上丝绸之路,就在百越民族以及南岛、南亚和西亚诸民族共同努力下,将人类早期的海上航线自然连缀起来,商贸活动便在这条航线上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轮廓由此变得清晰。
第二章 中国历朝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各航海族群的努力下,南中国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以及波斯湾、红海、地中海等航线得以钩连,横跨亚欧非的东西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形成。
人类在沿着印度洋海岸向东扩张和迁徙过程中,航海活动随之变得频繁,开始是独木舟,或者动物皮革编成的筏子。两千年前的铁器时代开启,人们开始锯木造船,极大加速了造船技术的进步。拼接木船很可能源于大江大河,然后得以驶进茫茫大海。
在张骞凿通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以前,南中国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更早期的人类航海活动中自然形成。由于南岭路远山高,百越民族与中原来往不便,面临漫长的海岸线,他们更习惯通过舟楫向外拓展和交流。
这些与南岛语系交集颇深的族群,与生俱来拥有航海经验和开拓精神;他们沿着海岸线进行原始贸易,开辟了固定的航线,这些路线串联起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路段。
王朝力量促进海上航运发展
秦汉期间,南越王国建立,岭南便有了政府力量组织航海商贸;后来在西汉王朝的围剿堵截下下,南越国更主动寻求海上通道,徐闻、合浦等港在这一时期成为重要港口。通过海上丝路,岭南地区向南洋输出了大量丝绸,换回了各类西方物品,南越王宫的修建都有希腊工匠的痕迹。
汉武帝剿灭南越国,拓宽了海贸规模,大一统的王朝让海上丝绸之路更加明晰;东汉“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61年-180年)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通焉”,这是历史记载的中国与罗马第一次往来。
三国时期,东吴造船业的发展,为远海贸易打下了坚实基础,几次大的海航就在这时展开。到盛唐时,因为国力的上升,文化的包容,国际商贸得以积极开拓,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均得到空前发展。同一时期,中亚的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相继兴盛,并且都有经商传统;东西方帝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都得到突破,使深海远航成为可能,大大节省了路程,增强了商贸频率。尤其伴随着伊斯兰教向东扩张,沿海国家纷纷皈依伊斯兰,汇入到海洋商贸中,使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繁荣。
这时候中国的陶瓷业开始兴盛,更多输出瓷器,阿拉伯及波斯商人则输入香料和宝石,该线路又有了“陶瓷之路”、“香料之路”、“宝石之路”的称呼;隋唐年间,这条商路已经拓展到了东方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唐末五代,诸侯割据,陆路不畅,作为沿海割据政权的南汉、闽、吴越等国为了开拓财源,将海外商贸作为立国之本;到后来的南宋偏安东南,更积极开拓海运,大大刺激了海上商贸,使东南沿海各港口达到空前繁荣。元帝国将东西方土地连成一体,陆上海上贸易都得到发展。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明初郑和七下西洋,王朝最高统治者直接参与航海,将远东和西亚、东非等地直接沟连,使沿途各国的航海热忱空前高涨,众多王族都通过这线路往来于东西方各国。
![](https://img.haomeiwen.com/i6681378/383d014310489415.jpg)
闭关自守,使海上丝绸之路受尽挫折
元明清诸朝,王朝统治者盲目自大,断断续续实行海禁;到了清朝的康乾年间海禁更严,使海外贸易骤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萧条。同一时期,西方经过哥伦布航海大发现,极大刺激了海洋商贸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扩张;当扩张的触角伸入远东,大清不论是经济基础和思想意识,都与主流世界出现了惊人的滑落。当然这期间民间商贸并没有完全被扑灭,始终以地下方式存在;尤其海禁相对松动或者受特许的广州、漳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得以持续发展。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大清国被动地融入到国际商贸中,残破的海上丝路被修复起来,开始发挥应有的作用。但颟顸的王朝仍旧束缚重重,在与列强的交往中经常被动挨打和上当受骗,政府商贸缺乏生机;相比民间商贸却得到蓬勃发展,中国沿海各大港口也就在这时候兴盛起来,如上海、天津、青岛、宁波、大连等等。
西方资本主义对东方的渗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国体,冲击着闭关自守的封建满清王朝,从而迎来了民国的诞生。民国政府鼓励国际商贸和民间交流,海上航运在民营资本的支撑下步履蹒跚地发展起来;却由于长期战乱,更由于日本侵略者长期封锁,对中国的海上航运以致命打击,抗战胜利后又忙于内乱,海上航运的发展举步维艰。
建国之后的和平年代,本来迎来了极好的历史机遇,但由于历史原因国门长期关闭,海上航运发展仍旧相当缓慢,中国经济也深受其害。直到改革开放,中国才重新与主流世界接轨,经济发展也开始搭上了快车道,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6681378/c8ea2a7871adfa35.jpg)
第三章 海上丝绸之路对海南岛发展的影响
盛唐以前的海南岛,在自然状态中接受丝路的影响
一衣带水的琼洲海峡,隔开了海南岛与大陆的距离,海峡平均宽度不足三十公里;海南岛通过海峡与雷州半岛接近,而与其它陆地相距遥远。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海南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绕不过去的一站。
先秦时期,受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限制,航海商船大多只能在离海岸5公里内的航线上行驶;海南岛与大陆可隔海相望,在没有大风浪的季节往来自如;但海南岛的环境注定在早期只能作为商路的一个终端,其影响大多呈自然状态。早期的大陆居民通过舟楫从雷州半岛源源汇入,黎族世代居住的船形屋就是他们的先民依照船舶的样式建成;他们将粮食种子、农耕方式,以及相关工具和技术带进海南,同时向内地输出热带海产品和槟榔类土特产,这些产品也远销东南亚。
到南越国以后的年代,海南作为岭南诸政权的辖地,海峡的舟楫往来在官方主导下更加频繁,大规模的区域经济作物生产开始组织起来,与内地和东南亚的商贸也日益密切。
唐宋以降,海南岛成为海上丝路的重要中转站,海路商贸越来越繁荣
唐宋以降,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达,深海航船通过季风往来于南中国海域。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集中在雷州半岛以东的宁波、泉州、广州等港口,海南岛的东西两岸和所辖的西沙、南沙等岛礁,自然成为这条商贸通道的重要中转站。
这一时期,内地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甚至还有岭南风格的青铜器源源不断进入海南,影响海南的制造业。随着香料的热销,海南的沉香、檀香、降真香等也成为抢手货,海南的花梨、紫檀等名贵木料,还有历史上有过的小马,都成了内陆及南洋青睐的商品;海南渔业也得到不断发展,热带海洋经济在海南岛的经济中占比也举足轻重。
这一时期,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沿途穆斯林开始在海南各港口聚集或定居;三亚藤桥伊斯兰古墓葬群,发现最早有唐代的穆斯林墓葬;海南历史上大量的带“蕃”字地名,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移民聚居之地。当然更多的是中国大陆居民陆续汇入,在此定居。
值得一说的是宋末元初的松江人黄道婆,少年时流落到海南最南端的崖州,从黎族妇女手里学到棉纺技术,后来将这些技术带回江浙,引发这一地区纺织技术的革命,极大地刺激了华东地区丝织品的发展;这地区生产的丝绸又返销海南,远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元明以降,在中国大陆不时海禁的情况下,海南岛因为孤岛状态,以惯常的开放襟怀接纳了众多南洋和西亚居民;鲜明的异域建筑风格,使传统建筑深受影响。最突出的是们于越南南部的占婆国灭亡,大量信奉伊斯兰的占族人横跨北部湾来到海南定居,最多时达到20余万,可见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景况,大量清真寺和伊斯兰风格建筑也在这时建起来。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宋末以后内地人移民海南岛渐成规模,海南岛的开发得到了王朝的重视,今天的行政建制大致是在明朝基础上形成。为加强海防陆防,明王朝在海南设立了卫所制度,从大陆调来不少人丁,与其他从各地汇来的早期移民一道,形成今天海南各族群的分布格局。
![](https://img.haomeiwen.com/i6681378/bfe06c83d32ac02a.jpg)
王朝终结,国门洞开,海南人下南洋频繁;
一带一路战略中,海南岛崛起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清初的海禁或商贸限制,使海上丝绸之路大受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越来越融汇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显得孤立,国运从此下行,但海南岛的民间贸易从未中断。由于区域发展差异,海南与东南沿海的众多民众一道,沿着丝路汇入到下南洋的队伍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远走欧美。民国时期国门放开,出洋谋生更形成风潮;如今东南亚各国均有相当比例的华人,海南人占有极大比重。其中有为数众多的海南回民来,他们因为穆斯林文化的认同而更易融入南洋,但依旧认同华人身份,使这一群体为中外交流以及海南岛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通过华侨,海南建筑和民风深受影响,除清真寺建筑,还有骑楼建筑,连廊式大院等,这些南洋风格建筑本身承载着遥远的欧陆风格;民主之风就通过这一人群得到弘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建国最初几十年的封闭锁国,使拥有极大海洋优势的海南岛一落千丈,沦为国防前沿和边鄙之地。到改革开放,又是海外华人群体反哺祖国经济,华侨经济在海南发展中功不可没。
2015年,在新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海南岛以“门户战略”姿态融入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南海服务合作基地”,形成“岛屿——海洋经济体概念”。这样,海南岛在这条著名商路中的地位得到明晰,迎来了瞩目的发展机遇,焕发新的生机。
![](https://img.haomeiwen.com/i6681378/b4c79339bf81da69.jpg)
结语
开放,才能保证商品通道的顺畅,保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保证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海上丝绸之路其实就是一种开拓进取、开放吸收的精神纽带,同时也是东西方的友谊桥梁,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大大影响了海南这个蕞尔小岛的发展。
作者说明:
本文为西安“2015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本人的现场报告第三部分,在原PPT基础上调整转换成文;文中借用了大量前人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有很多个人推论,未必都准确,欢迎专家学者们探讨和赐教。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