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6
陪女儿外出逛街,看到这样的揪心一幕:
玩具店门口,一名六岁左右的小女孩正低着头站着,旁边站着两个大人和一个男孩,其中一个妈妈模样的女人不停推搡她:“快,快跟这个叔叔道歉。”
仔细一听,大概情况是小女孩不小心踩到男孩的脚,对方有点不满。
妈妈不想惹事,就劝女儿赶紧道歉,以息事宁人。
不知道女孩是不是被吓到,全程一声不吭,身体微微颤抖,旁人看了都不禁替她难过。
事情并不大,可妈妈丝毫没想过照顾她的感受,保护她,帮她解围,反而令她难堪。
看着那个惶恐的小女孩,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遭遇类似不舒服的事。
那个最应该给他支持和力量的父母,却没有帮他,反而和别人站队,一味打击他,委屈他。
比如之前佛山一名在商场“偷”东西被抓的7岁女孩。
当妈妈得知女儿是小偷后,第一时间不是了解事情原委,而是立马报警,想给女儿一个教训。
图片
虽然是想纠正女儿的行为,但这么做,很容易在孩子心里贴上“我是小偷”的标签。
以后孩子想要再撕下来,就难了。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的态度决定的。”
在孩子心中,父母是自己的世界,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决定他能否爱自己,认同自己。
教育孩子懂是非,确实很重要。
但在孩子最需要父母伸出援手的时候,父母的及时回应和帮助将是他的安全感来源。
以下这四个时刻,无论如何,父母一定要为孩子撑腰。
图片
图片
孩子玩具被抢时,
帮他要回来
《育儿大师》节目中,4岁的冲冲正兴高采烈玩着玩具恐龙。
突然来了一个3岁的小弟弟,对方二话不说,直接抢走了他手里的玩具。
这一抢,让冲冲一下子懵了。
他本能地不情愿,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将玩具“要”回来。
此时,一旁的妈妈开口了,主动提出“弟弟小,我们让给弟弟吧”。
图片
明明是自己先拿到的玩具,妈妈非但不帮他要回来,反倒要自己“让”出去。
强烈的委屈感,终于“逼”哭了冲冲。
他满口的“不要不要”,却始终没引起妈妈的在意。
图片
为了避免冲突,妈妈从头到尾都选择妥协,甚至在冲冲哭闹后,直接带冲冲离开现场。
表面上看,这场“玩具争夺大战”止戈了。事实上,整个过程是以牺牲冲冲的感受为代价的。
心理学认为,幼龄儿童开始有“自我”意识时,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也有了物权意识。
别人未经他允许就“拿”他的东西,在他看来,是赤裸裸的“抢夺”,会引起他极度的不适和被侵犯感。
如果这时父母还要求他大度、谦让、分享,无非就是逼他独自承受被抢东西的恶意。
而这,只会让他感到更加绝望和委屈。
图片
作家毕淑敏说过:“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孩子玩具被抢,意味着孩子的主权被别人侵犯。孤立无援的他,需要父母的“营救”。
聪明的父母,绝不会轻易忽略孩子内心的求救,要孩子委屈自己,出让自主权。
而是坚定地站在孩子的背后,教导孩子“不要心软,勇敢地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样的支持,教会孩子勇敢,更是给了孩子敢于直面恶意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