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里吃"头脑"
到太原的第二日,朋友早早来到酒店,接我去吃当地有名的风味早餐,太原头脑。
看到一身单衣下楼的我,朋友关切地问,穿的有点少吧?你知道太原今天的气温是多少?0度啊!但他随即又笑了,不碍事,吃完头脑浑身就热乎了,一天都不怕冷。
甫出酒店门,顿觉寒意彻骨,浑身打了个哆嗦,急忙钻进汽车,不解的问,不会吧?才10月3号,怎么就冷成这个样子?
路上,我有点多事的问,是去清和元吃吗?我在网上做过攻略的,据说清和元的头脑是太原第一份啊!朋友大摇其头,不对,不对,那些老字号被游客挤爆了,早就变了味儿,我们本地人另有去处。不过你要做好思想准备,许多外地人第一次有点吃不习惯哦。
聊天间,早已穿过七八条街,终于在一间名唤牛羊小馆的餐厅前下了车,另一个朋友迎了上来,笑着道,快里面请,一小时前我们就来排队了,今天运气好,抢占了个包间。
一掀门帘,顿时被里边的景象惊到了,大厅的八九张桌子上围满了人,橱窗前还有十几个人在排队,一片喧闹之声,拐过一个弯,竖排还摆了几张桌子,也是人满为患。进了包间,占座的朋友站起来笑着道,你们再不到呀,老板就来赶我了。说话间,一个膀大腰圆的中年女服务员推门进来,进门就开始嚷嚷,别坐着了,要什么自己去端,去排队。两个朋友急忙答应着跟了出去。
不一会儿,一个朋友端着托盘进来,给每位面前摆了两碟小菜和一个白色细颈瓷瓶酒壶。主人介绍道,这盘是腌韭菜,酒壶里是黄酒,温热的,专门配头脑吃的。说话间,几盘羊肉烧麦上了桌,一大碗热气腾腾的头脑也摆在了面前,清亮亮的,看上去像米糊一般。
朋友帮我斟上黄酒,举杯致意,来,先尝尝我们太原的黄酒,是黄米做的,看看与外地的有什么不同?一杯下肚,馥郁香浓,甘甜可口,比起绍兴黄酒来,似乎多了一份甘醇。
停下杯,朋友拿起汤勺搅动着碗里的头脑,介绍道,头脑看似简单一碗汤,其实不然,这里面有莲藕,有山药,有羊肉,还有黄芪和黄酒,共八种食材,又名八珍汤,十分的滋养,是明末的一个名医为孝敬老母研制出的方子,以前我们太原人从白露吃到次年立春,现在每天早上都有的吃,我们的健康和好身体,都是这头脑吃出来的,你吃一会儿就会觉得浑身发热,吃完一天都不觉得冷,来尝尝,小心烫。
我小心翼翼的舀了小半勺汤,慢慢咽下去,初觉淡而无味,但很快唇齿间就升腾起一丝香醇的回味,赶忙又喝了一口,感觉就更浓了。按着朋友的介绍,配上淋了醋的腌韭菜,喝几口汤,再吃藕,再吃山药,就着黄酒,再杂以鲜嫩咸香的羊肉烧麦,酣畅淋漓,滋味绵长醇厚,层出不穷,似乎一浪高过一浪。最后当我吃到一块头脑里的羊肉,就更觉惊艳了,羊肉鲜嫩可口,竟然吃出鲜甜甘美的感觉,如果不是上等的食材,精工细作,谁敢如此大胆的不加任何佐料煮食羊肉呢?
不出朋友所料,吃到一半,就已觉得浑身发热,一大碗头脑吃完,额头竟已微微出汗,似乎每个毛孔都十分的熨帖舒畅。
席间听朋友介绍,头脑虽然在太原一带家喻户晓,极受欢迎,但出了太原城似乎就没了市场,别的地方即便有,好像也变了味儿,不怎么正宗,是食材的原因,烹饪的原因,还是水土的原因?抑或是接受程度不佳,就不得而知了。
按我的经验,地方小吃的风味总是与当地人的口味相适应的,如同四川的辣,重庆的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在说到家乡美食的时候,难免掺杂了许多情感和溢美之词,当地人难以割舍的美味,外人可能觉得极为平常普通,就如同面对如此美味的太原头脑,我的几位同伴却不怎么喜欢。可见,当一名吃货,能适应和喜欢各地的风味小吃,即是一种才能,更是一种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