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自我追求
2017-09-14 本文已影响18人
漂泊在澳洲
朋友的儿子在国外读大学,正在犹豫是回国工作还是留在国外。朋友对儿子说,回国吧,车子房子都给你准备好了,万一你再娶一个家境相当的姑娘,那你们至少已经坐拥两套房了,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打份普通的工挣点钱,小两口的日子也很不错了,何必在国外自己打拼呢。就这样,血气方刚的青年,耐不住家里的期待和这份安逸舒适的温暖,回国依赖父母关系找了一份几千元的工作,开始了事少钱还可以离家近的生活。
城市的孩子,应该说他们是幸运的。父辈已经给他们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小吃好住好,该有的都有,啥也不缺。生日问想要什么礼物,通常得想半天也不知道有什么想要的。物质的充裕与精神追求的匮乏成了鲜明的对比。上班下班,看电视打游戏,过了三五年之后发现真是过于无聊,却又没办法摆脱,没有明确的追求,没有为疯狂的爱好,就这样不痛不痒的过着日子,二十来岁的小青年,就提前过上了五六十岁的退休生活。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精神追求的缺失? 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自我追求
我觉得过于单一的教育方针是一个很大的局限。在应试教育下,每学一个技能都是为了那个看似直接有用的考试目标, 学是为了考,考是为了高分升学,没有真正从孩子本身的兴趣出发。哪怕他真的有自己的爱好,如绘画跳舞等,到了初高中,恐怕也没多少家长愿意为了这些文艺兴趣放弃对学业的追求。缺乏真正的兴趣,或许正确的说,是求知的兴趣被其它所谓的“正当学习”所压抑,孩子一直无法完成在从兴趣过渡到专业的追求之路,喜欢的事情不能持续做,做的事情不是那么喜欢,于是一直被这个借口所掩盖,也就失去了对自己目标的追求和奋斗。
或许有人反对说,兴趣又不能当饭吃,当然是学业为重。其实随着分工的细化,当今社会对于各行各业的包容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只要做的足够出色,就能得到社会认可和物质的回报。可要从兴趣发展到专业,还需要持续的投入,把自己从业务选手进化成专业选手,有效且持续,这样才能形成优势,获得成功。
所以说,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兴趣,无论是在幼儿阶段,或者已经到了中高年级学业繁重的阶段,最好的就是大力鼓励,支持,哪怕短期内学业让步于兴趣的发展。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找到自己内在动能,自发的激励自己去追求目标,而这个心理过程,是比任何表面的知识和分数都更为重要的“底层”能力。
人们对于外部激励,总是短暂的。孩子小时候可能会因为一颗糖,一次看动画片的机会而妥协,长大了可能是一部IPhone,一台电脑,可当他自己能出来工作挣钱,房子车子都有的时候,外部激励的效用也就大幅减少。经常有父母觉得自己孩子小时候学习很棒,可年龄越大感觉后劲越不足,很大概率就是因为儿时的学习是基于外部激励或者威逼利诱下形成的,长大后胁迫和外部激励都失去了效用,学习的动力没了,自然也不上心了。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内部的动力,无论是通过某一项技能,或者是一个爱好,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媒介来完成对内心的追求,对奋斗后成就感的体会来激发他潜在的小宇宙。
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鼓励和赞扬通常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用准确的语言来“替”他描述这个进步的过程。”宝宝你看,你一个月前还不会弹琴哪,现在每天练习十分钟后,手指能弹出动听的音乐了,是不是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啊?你想继续去学习你最喜欢的小星星吗?“ 等孩子逐步体会到这种成就感后,就可以培养一个个小目标的设立,通过设立小目标---达到目标--建立自我效能感--体会成功果实这样的正循环,不断加强孩子对于自我内部激励的控制,逐渐把别人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把我要完成这个任务,变成我要不断挑战自己,做的更好。建立内心的追求,找到自己的内在动能,就像给汽车安装了一个最强大的发动机,这才是比任何表面的知识和分数都更为重要的“底层”能力。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自我追求
城市的孩子,应该说他们是幸运的。父辈已经给他们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小吃好住好,该有的都有,啥也不缺。生日问想要什么礼物,通常得想半天也不知道有什么想要的。物质的充裕与精神追求的匮乏成了鲜明的对比。上班下班,看电视打游戏,过了三五年之后发现真是过于无聊,却又没办法摆脱,没有明确的追求,没有为疯狂的爱好,就这样不痛不痒的过着日子,二十来岁的小青年,就提前过上了五六十岁的退休生活。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精神追求的缺失? 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自我追求
我觉得过于单一的教育方针是一个很大的局限。在应试教育下,每学一个技能都是为了那个看似直接有用的考试目标, 学是为了考,考是为了高分升学,没有真正从孩子本身的兴趣出发。哪怕他真的有自己的爱好,如绘画跳舞等,到了初高中,恐怕也没多少家长愿意为了这些文艺兴趣放弃对学业的追求。缺乏真正的兴趣,或许正确的说,是求知的兴趣被其它所谓的“正当学习”所压抑,孩子一直无法完成在从兴趣过渡到专业的追求之路,喜欢的事情不能持续做,做的事情不是那么喜欢,于是一直被这个借口所掩盖,也就失去了对自己目标的追求和奋斗。
或许有人反对说,兴趣又不能当饭吃,当然是学业为重。其实随着分工的细化,当今社会对于各行各业的包容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只要做的足够出色,就能得到社会认可和物质的回报。可要从兴趣发展到专业,还需要持续的投入,把自己从业务选手进化成专业选手,有效且持续,这样才能形成优势,获得成功。
所以说,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兴趣,无论是在幼儿阶段,或者已经到了中高年级学业繁重的阶段,最好的就是大力鼓励,支持,哪怕短期内学业让步于兴趣的发展。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找到自己内在动能,自发的激励自己去追求目标,而这个心理过程,是比任何表面的知识和分数都更为重要的“底层”能力。
人们对于外部激励,总是短暂的。孩子小时候可能会因为一颗糖,一次看动画片的机会而妥协,长大了可能是一部IPhone,一台电脑,可当他自己能出来工作挣钱,房子车子都有的时候,外部激励的效用也就大幅减少。经常有父母觉得自己孩子小时候学习很棒,可年龄越大感觉后劲越不足,很大概率就是因为儿时的学习是基于外部激励或者威逼利诱下形成的,长大后胁迫和外部激励都失去了效用,学习的动力没了,自然也不上心了。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内部的动力,无论是通过某一项技能,或者是一个爱好,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媒介来完成对内心的追求,对奋斗后成就感的体会来激发他潜在的小宇宙。
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鼓励和赞扬通常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用准确的语言来“替”他描述这个进步的过程。”宝宝你看,你一个月前还不会弹琴哪,现在每天练习十分钟后,手指能弹出动听的音乐了,是不是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啊?你想继续去学习你最喜欢的小星星吗?“ 等孩子逐步体会到这种成就感后,就可以培养一个个小目标的设立,通过设立小目标---达到目标--建立自我效能感--体会成功果实这样的正循环,不断加强孩子对于自我内部激励的控制,逐渐把别人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把我要完成这个任务,变成我要不断挑战自己,做的更好。建立内心的追求,找到自己的内在动能,就像给汽车安装了一个最强大的发动机,这才是比任何表面的知识和分数都更为重要的“底层”能力。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自我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