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儒林外史》

2021-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河滨散人

花一周时间把《儒林外史》读完了。我是带着目的去读的,这个目的就是学习这部长篇小说的架构。我可以说,我的目的达到了。

《儒林外史》是我安徽先贤吴敬梓所著,他是全椒人,本书写于36岁之后,完成于49岁,54岁那年客死扬州,朋友将其归葬于南京。

“儒林”一词源自《史记》“儒林列传”,因非正史,故名外史。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对于本书结构特点,鲁迅说:“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围绕主题思想,把不同的人物和故事联缀成篇。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新的人物,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以后,就不再出现了(这一点是个缺陷);有的人物通过其他人之口加以补叙其去向或结局;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本上只是陪衬了。

这些线穿珍珠式的连环套结构,令我想起《水浒传》前七十回来。由于这种松散性结构,常为人诟病。我认为虽不适合于情节小说,但对于人物小说而言,无疑是不错的架构。

正因如此,茅盾说:如果有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

购于1987年,定价1.7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