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8 心法与《大学》

2023-07-25  本文已影响0人  秋酱

心法营的内容与《大学》

今日偶然读到四书五经的阅读顺序,《大学》是四书之首。因好奇,又找来《大学》片段重读,发现《大学》与心法营的精髓,出奇一致。本文尝试解读一番,仅供参考。

按照朱熹的说法,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礼仪;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原文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解释1: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的品德;在于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在于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解读1:

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彰显的意思。“明德”,是光明的品德。儒家是主张“性善论”的,认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

联想1:

心法学习的目的:

明明德,让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

亲民,即新民,让XX更新,使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通过学习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文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解释2:

这段话出自《大学》首章,记录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运行过程:止—定—静—安—虑—得。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目标所在,这样才能志向坚定。

 “静”的反面是焦虑,“安”的反面是躁动,古人说“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

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患得患失,还是因为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不正确。

解释:

只有懂得了止步的时机,才能使内心稳定;只有稳定下来,才能够平静地面对周围环境;只有平静,才能够真正感到安全;只有安全,才能够思考问题、谋划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在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物都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然后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比如说,孔子就是一个非常重视“知止”的人。他不仅要求自己不断修身养性,而且还要求自己坚持道德准则,明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这句话虽然历经千年,仍不失其深刻的哲理。从多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探讨这句话对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多个方面的启示和指引。

首先,对于生活而言,“知止”意味着要有自知之明,明确自己的能力和局限,不要过度自信或自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烦恼和挑战,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冷静思考,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能力,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对于学习而言,“定”则意味着要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但同时也需要掌握自己的节奏和方向,不要盲目跟风或追逐时尚。只有在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后,才能够专注于学习,获得更好的成果和回报。

再次,对于工作而言,“静”则意味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职场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压力和挑战,这时候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要被外界干扰所左右。只有掌握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才能够更好地应对职场挑战和取得更大的成功。

此外,“安”则意味着要保持心态平衡,不要被情绪所左右。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压力和焦虑越来越多,而我们需要保持的是平衡和冷静,不要轻易陷入情绪的波动。只有保持平静的内心,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

最后,“虑”则意味着要有清晰的思考和规划。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我们需要不断进行思考和规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梦想。只有在内心安定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规划。

综上所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既是古人对于修身养性的精辟总结,也是现代社会仍然适用的重要原则。通过掌握这种精神境界,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各种生活困境,化解人际矛盾,同时也能够在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上更加稳健和高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