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热闹的小城,荒凉的院子,还有我
2019年4月3日星期三🌤
文||芷懐
前言:对《呼兰河传》的偏见
“传”这个词,一接触就像是宏大史诗般的叙述风格,如《左传》;内容上来说,我觉得呼兰河这个颇具北方地域特色的名词,在写作内容上恐怕又要像《创业史》、《山乡巨变》等一样,如果不写出厚厚的文字,就配不上这个名字。而女作家萧红,在文学史上因为感情问题,风评颇为不好。由人品涉及到作品,使得这部《呼兰河传》一直是一部提不起兴趣的作品。
以上就是我在阅读之前,对《呼兰河传》的臆想和偏见。但阅读完几篇论文之后,我对它产生了极高的兴趣。我想把它介绍给你。
作品简介💗
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只有自己去读过,才能承认它是经典,否则它依旧只是听过的一个名词而已。
百度百科上把《呼兰河传》归类为长篇小说。其实你不要被它迷惑了。《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故事篇幅挺短的,但故事内容却不是一个人可以轻易消化和感受得到的凄凉。第一、二章主要书写了呼兰河小城的总体的人情风貌;第三、四章写了自家的人和物,包括慈祥的祖父和后花园,以及祖母和储藏室;第五、六章写了自家附近人的生存状态,包括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最后一章是尾声。
给读者说这些故事的是一个5岁的小孩子,她什么也不知道,她只负责看,把这些事情展现在出来,她也没有参与事情的发展,她就把看到的事情,直白地告诉你。她只负责说她看到的事情,至于事情呈现出来的好坏,由读者自己来评判。喜是你,怒是你,哀是你,乐还是你。这是多么残忍的事情。
荒凉、悲凉、感伤,层层递进的忧伤在文本里面蔓延,她说的越无所谓,越开心,读者的心底就感到越凄凉、越难过。
(一)小城里的生活
冬天严寒的天气,包裹着这个北方小城。小城的生活是只以街道和节日为生活轴点的,生老病死,都在这座小城里。城里的人们依着节日,不管是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依附着春夏秋冬的时令,按着节日的轮回,在这百僚无赖的小城里,增添点生活的调味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想里,大部分的人还是依着老一套的规矩,对于新生的事物,总是避而远之。在街上做牙医的医生放在门口的招牌成了一个无用品。比起这些,他们更相信一传十,十传百的老医生。横亘在路上的大泥坑,成了人们谈话间的快乐源泉。常常抬马抬车、淹鸡淹鸭,就是没有一个人说把坑填上。这个坑是无法填的,如果填满了,小城居民不知要少多少乐趣。
(二)祖父和我
在描绘这一章节的时候,是最充满温情和温暖的色调。虽然父亲冷淡、母亲恶言恶色,祖母曾经用针扎过我的手指,身边又没有玩伴,但有慈祥的祖父愿意呵护我这个成长中的小孩,愿意和我玩耍,原谅并理解“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儿童。
可是我们也得承认,祖父有多爱“我”,就会显得父母亲对我有多么的冷漠。“我”在后花园里,在储藏室里,在除去和外祖父陪伴的时间里,大部分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世界静悄悄的。
(三)团圆媳妇——那些被封建迷信迫害至死的人
小城里的人是愚昧的,迷信的,彻头彻尾的相信跳大神。团圆媳妇刚来老胡家的时候,只有12岁,辫子长长的,脸长得黑乎乎的,还爱笑。初到婆家,尚未历经人事,礼数难免做得不太周到。但婆家可不是这样想的。
“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那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意狠打她的,打得连喊带叫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呼兰河传》第五章
小姑娘哪里经受的这样的打,几次说要回家,这一说,就折腾起来,又是跳大神,又是好心的居民。出偏方,又有什么云游真人,最后“洗澡”完没过多久,就把小团圆媳妇直接送上了黄泉路。看热闹不显事大的旁观者,倒是从这件事情当中,得到了不少观看体验。
小结💗
孩童式的语气,道出了呼兰河小城里的人们的生活,是多么闭塞。小城里的生活是延续着祖祖辈辈的生活习惯这样循环更替下来的。他们的本质都是善良的,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但他们其实心里不清楚,自己这样做其实就是在借刀杀人,无形之中,把人给逼死了。愚昧无知让他们把悲剧当热闹看,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生活。对他们而言“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
“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被冬天冻裂了手指的,到了夏天也自然就好了。”
——《呼兰河传》
社会文明的进程不允许小城的人们还保留着上一辈的思想,只有出去过的人,才能知道小城与这个世界的差距,才会明白,自己家乡世世代代所信奉的生活准则,有着多大的荒谬性和愚昧性。可是她是爱着她这个家乡的。可是她也明白:故乡就是一旦离去,你却再也回不去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