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粉互赞互评文字集

《活着》,总是好的。

2020-04-03  本文已影响0人  胜言_

        半个月前,我从多抓鱼上买回了一本小说——《活着》。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购买二手书籍,也是近来首次读完一本“闲书”。越发觉得自己在读书上花的时间很少,知识也很匮乏。

        我读到书的中间时,就想着写下这篇文章了。一来记录自己内心的想法,二来呢,我是觉得《活着》这本书挺好,没用几天就把它读下来了。其中无不体现着一位作家的功力。

        想必你也看过《活着》,那不妨听听我对这本书的介绍。《活着》讲述的是,一位叫徐福贵的农民的大半生。当然,小说是虚构的,但其历史背景却是在中国真实存在过的,时间上大概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正是解放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

        作家余华在这本书里是一位在乡下搜集民谣的人。一天,余华偶然间遇到饱经沧桑、已然老去的徐福贵,徐福贵给余华讲述了自己的前半辈子那些破事儿,便有了这书的骨与肉。

        福贵年少时家境富裕,虽然他爹不是什么好种,但总还是富的。他可以称得上是纨绔子弟了,成天往县城那儿跑,除了嫖,就是赌,赌累了就叫青楼里的一胖妓女背着他回家——连走都懒得走。背着走到城门口,他还不忘问候一下米店里他岳父。

        青楼里有位沈先生,平日靠赌局里出老千维持生计。后面来了个龙二,也爱出老千。他们俩遇上了——俩老千赌肯定露出马脚。沈先生看淡了,选择离开这儿;龙二留下来了,只手遮天。最后把福贵家的地主宅院给“赌”到手了。福贵他爹就这会儿功夫死的。福贵拿房抵了债,一家老小搬到了茅草屋去住。

        接着,就是徐福贵讲自己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福贵的人生惨啊,没一个亲人安安稳稳地活到现在——他们都变着法儿地死去了。先是有庆,福贵唯一的儿子,因为县长老婆生孩子出事儿了——需要血,有庆是被抽血活活抽死的——那时有庆还未成年。后来是春生,福贵在国民党队伍那会儿认识的。被解放军俘虏,后来在县里当县长,文革时被认定是“走资派”——一顿批斗,上吊死了。

        接着是凤霞,福贵的女儿,因为小时候高烧,变得又聋又哑,小孩儿们经常欺负她。成人后,凤霞生孩子,大出血,文革时的医院又缺正经大夫,凤霞没抗过去,死了。但肚里孩子保住了,于是有了苦根。后面是福贵的老婆——家珍,常年有软骨的病症,有庆死的时候就差点儿断气,好在大炼钢铁的时候又恢复过来了,凤霞这一死,她真没法坚持不下去了。再后来是二喜——凤霞的丈夫,在码头干活被两片水泥板夹死的,很惨。最后是苦根,发烧生病,福贵想着给孩子吃点好的,给他煮了一大碗豆子,苦根吃太急,噎死了!

        对于徐福贵的人生,我无法感同身受。时代不同了,身份也不一样。他那时是闹革命,到我这里就是和平与发展了;他从地主落魄到贫民,而我没得这些遭遇。他的亲人以常人不理解的原因死去,一双儿女,有庆和凤霞,都死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二喜也死在医院,福贵恨医院。

        我只是平平淡淡地读过去,仅在某些地方会有眼泪急迫地向上涌,譬如凤霞出嫁还有她生孩子时医生出来说母子平安这些。但凤霞到底还是死了,这让我难以理解,这不就是普普通通的生产手术吗?在我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之后,我对此有了些更深的了解。

        凤霞生孩子时正处文革,医院里主事的尽是些“根正苗红”的红卫兵,真正的医生都给关牛棚里了——这在王小波《肚子里的战争》中亦有所提及。他们把做手术戏称成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因为这是毛主席的语录!凤霞大出血,这些自称要保卫毛主席的人也没了办法,眼睁睁看着她死去。

        只能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尽管如此,《活着》读来也没那么悲伤。“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作家余华这样说。

        福贵看到家珍从娘家抱着有庆回来,开心死了,即使那时已赌光了身家;福贵看到凤霞风风光光地嫁出去,也高兴,诚然凤霞聋哑,女婿二喜是个偏头;看到家珍从娘家拿回一小袋米,一家人一起煮粥喝,福贵会嘿嘿笑,即使生活艰难——那是大跃进之后的大饥荒。

        生活是美好的,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时,这样想事情如何如何不好,换个角度,或许就变好了,这是余华教给大家的。

        福贵苦难的人生,称之为“苦中作乐”再合适不过了。他并不会因为某人的死而从此一蹶不振,他的想法是:活着总是好的。

        龙二因为自己地主的身份被枪决,在不该死去的年纪死去了;老全在战场上想着找自己那死去的兄弟,被流弹击中,死去了;春生虽说当了县长,风光了几年,但文革时候也被批斗着选择上吊死去了......只有福贵到现在还站在这里,还活着。他不想着在人前出尽风头,也不想着什么从鸡到鹅、再从鹅到羊、从羊到牛了,平常地活着就好了,不管什么世道,也不至于被拉出去枪毙。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文末徐福贵唱到的一句民谣,也是福贵的泰半生吧。少时浪荡青楼;四五十岁,经历风风雨雨,活着就再好不过了;到了现在,身体边的亲人、挚友早已接踵而去剩,化作一抔黄土,剩下他和地里那头老牛,好似一秃头和尚,无牵无挂~

        从福贵这里,我看出了”平凡“二字,这在当代社会也十分受用。认真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足够过活了;喜欢安置别人的生活,我是不建议做的~ 我想福贵也这么想,余华也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