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立独行的猫

曾国藩:靠读书,每个人一生至少有3次自救机会-写在读书日[72]

2020-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安岚的星球

一场疫情爆发,让我们突然明白:黑天鹅事件并不遥远,一旦到来,打的人措手不及。

这段人人渴望重启的2020年开头,灰色情绪笼罩之下,却总能看到那些坚持自律,不曾改变自己生活节奏的人:

方舱医院的读书哥,在住院治疗期间也手不释卷。

以一张病床读书照片感染全网,有人说“从一个人身上看见一座城的希望”。

忘我读书的高三女孩在人声嘈杂的环境里,边听网课,边做笔记,丝毫不受影响。

还有边接受治疗边考研的大三学生,想要考上理想中的武汉大学,带病期间也争分夺秒的读书学习……

那些坚持自律的人,对于读书,从未怠惰。

央视主持一姐董卿,她主持的《诗词大会》《朗读者》节目几乎家喻户晓,深受喜爱。

气质出众,妙语连珠的她,接受采访中也屡屡表示:父亲的严苛要求让她养成了从小阅读的习惯。

读书的习惯,让她在困难中还能“咬着牙坚持下来”。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看出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身处困境之中,我们也许可以从古人身上汲取智慧。

晚清名臣曾国藩,不仅酷爱读书,还是个靠读书,一次次把握自己命运走向的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

路都在自己脚下,迷惑时应当读书。每个人一生,至少有3次自救机会。

一,靠读书跨越阶层,方可登堂入室

说起曾国藩,他是一个特别有“争议”的人,因为很多相反的标签在他身上“和谐”并存:

他是被同代很多人评价笨拙乏才,家境普通,却位极人臣的人;

他是大清帝国第一个文官却建了赫赫武功的人;

他是历朝历代鲜见的,大权在握,却生活穷到家常小酒也要去“零沽”的重臣。

他的种种不协调的标签,都离不开最初家庭的基因。

作为一个家境普通的清代举子,科考,无疑是唯一一条科考的跨越阶层的正经路途。

而读书人,也自古是一介布衣获得社会地位和尊严的最好方式。

当然,这条路,是曾国藩的曾祖父开始铺起来的。

据曾国藩自己说,他老曾家世代五六百年都没有出过秀才,一直是普通农民家庭。

到了他祖父曾玉屏这一代,却中年醒悟,开始重视培养子孙科考求功名,从儿子盼到孙子。

这一决定,埋下了曾国藩走入仕途的种子。

曾国藩虚岁5岁时,就已经接受开蒙,

8岁读完五经,

14岁开始科考。

然而他一开始的科考之路,却频频给曾家打脸。

大清顺治9年,正是他父亲金榜题名的那一天,同样在“黑榜”的还有曾国藩。

那是他第6次科考,竟被在省里张榜批评“文理欠通”。

这事极大的刺激了曾国藩年轻的自尊心。他自己说,那是生平第一大挫折。

俗话说,“知耻而后勇”。

这一打击,让曾国藩开始沉下心来好好反思自己的学问功夫。


接受自己平平无奇的事实,他凭着一股倔劲深刻挖掘,刻苦学习。

像今天高考的学子一样,他也把历年的考卷和模范试卷拿出来仔细对比。发掘错漏,学人所长。

闭关一年,在道光13年这次科考,他果然大名在列。他的这个秀才,比父亲足足早了20年!

而这一次中举,几乎是把老曾家的气运彻底转过来了。曾国藩终于踏入了仕途门槛,从此登堂入室。

中秀才第2年,80:1 录取率的举人考试(相当于省考),他竟然一考即中;

再4年后,他以 28 岁的年纪高中进士三甲。

后参加“朝考”,道光皇帝亲自阅卷,将他原评成绩一等第3名,改到了第2名。

清代最重翰林,选宰相和大学士,按制都从翰林选拔。

钦点翰林,不仅给曾家带来了几百年不遇的荣誉,更让曾国藩真正站在了“学而优则仕”的起点。

一代人贫穷不可怕,最怕的是穷人思维的代际传承。而读书,是穷人有限的自立方式中,成本最低的一种。

央视名嘴白岩松曾提到过读书对他的改变:

“阅读在我 18 岁那年,为我的生命种下了那么多可以生根开花的种子,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

也有人说,自己已经成年,甚至拖家带口,没有机会了。但其实,为人父母却在拼搏的也不计其数。更何况,如曾国藩,他的机会来自祖父的栽培,而曾国藩的努力,也给他自己和后代更高的阶层和更好的境遇。

有人说,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决定的,但一定不包括终点。

你的努力,不仅给自己命运带来转折,也给未来的家人完全不同的起点。

二、读书立志,涤荡“俗气”,改变气质

有句话说,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会成为你。气质,便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改变。

曾国藩虽然是以读书入了翰林,却并未养成真正读书人的气质。甚至在人格和做事风格上,也还是“愣头青”。

出湖南以前,功名顺遂,让他得到了异常自信。

但到了翰林院,他才发现自己以前不过是个乡下“土包子”。

说一口浓重的湖南话;

穿的土里土气;

家里没啥藏书,也没看过几本真正的好书;

除了会考试,懂作文外,没有什么学术修养。

最重功名富贵,一心只想当官。

总结起来,就是“庸俗”——

开始“翰林院检讨”这一京官生涯,他的眼界也开了一片天。他在这里一开始的任务很简单,就是读书做学问。

翰林院,类似于最高级别的御用大学。在北京这个人文渊薮,这里汇集了全国精英之才。被称为中国的牛津,剑桥。

在这里,他见识了全新的风范和气质。真正认识了什么叫名儒,什么是真正的读书人。

这给他带来了彻底的震撼。甚至后来带李鸿章的时候,也让他多见京城名士,以便耳濡目染,学其操守学问。

与名士们的接触,让他开始读起了王阳明。他吸收王阳明“学圣贤”的理论,给自己定下高远的目标,想洗刷掉自己身上的“鄙俗”气息。

学圣人、拜名士、读朱子。

他把自己的目标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点。

从读书、说话、做人、养生、课业多角度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力求每一点都往成圣的标准去靠,严格要求自己。

好比西西弗思每日推着石头上山,这条自我精进之路走的艰辛而徘徊。但,他从不放弃。

不仅做事踏实认真,学问上他也下得苦工。理学修养的深厚,不仅让他气质改变,也让他在关键时刻和大起大落之中,有超越常人的定力。

曾国藩受命帮办团练。湘军建立之初,曾国藩正被排挤。属于“编外”部队的湘军是要什么没什么:

没兵源,自己招民兵。

没粮饷,自己拉下脸去劝捐。

没有带兵经验,就自己研究,哪怕是从造船开始……

这样苦心孤诣之下建立的湘军,还没练出来,却面临一次次夭折的风险:

太平军北伐,湘军被皇帝指挥救援武汉,他只好用拖字诀。

太平军进攻安徽庐州,皇帝言严辞要求救援。眼看湘军练成功亏一篑,他顶住压力,据不从命。

甚至自己的恩师被困武昌,他也没有失去理智而出战。最后恩师城破丧命,他只得洒泪祭奠。

即使形势危急,他也不为所动,以免“轻进覆灭”的灾难。

他超越常人的定力为湘军的成熟创造了条件,更让他日后遇到困难时,屡屡把握时局,运筹帷幄。

俗话说,船的力量在帆桨,人的力量在志向。

读书立志,不仅决定了你想成为谁,也决定了你可能达到的高度。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三、挫折时读书,进退不拘,张弛有度

李白曾写到,人生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青年得志,不代表后面的路都会顺遂。

更何况,曾国藩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交相侵逼的时代。

当湘军势力正盛的时候,曾国藩遇到了一次巨大的危机:

咸丰四年,曾国藩奉命进军江西九江。

湘军在湖口惨败后,咸丰帝为了平衡曾国藩的势力,竟提拔曾国藩手下胡林翼做了湖北巡抚。对并未获得实权的曾国藩,那正是他一直渴慕的职位。

湘军出省需就地筹饷,却在江西处处遇到掣肘。

皇帝有意偏心,同僚故意刁难,他说自己在江西时“步步荆棘,处处碰壁”。

恰此时,接到父亲讣告,曾国藩请求回家守孝三年。皇帝的批准,竟在实际上罢了他的兵权,这给他当头一棒!

自己辛苦建立的功勋,眼看功亏一篑;自己带的部下各个飞黄腾达,而自己却没什么改变;

功名利禄,他虽不全为自己但也为了家族去争取,却都一 一落空……

真是“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极端痛苦的他,再次从书里寻求安慰和答案。

他读到老庄经典,开始一遍遍的剖析反思自己的过往。

圣人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做到。

在湖南练湘军之初,锋芒太露,处处碰壁,甚至差点被府兵砍伤;

与朋友交,说话太直,每每自视甚高,让人难堪;

办事欠考虑,甚至越俎代庖,驳了别人面子,动了别人奶酪。

曾国藩在闭关读书中大彻大悟。

原来,曾经看起来很强悍的他,其实是最弱的!他妄想一己之力与官场的潜规则、人性的贪嗔痴抗衡,那真是以卵击石。

而他曾看不起的那些虚伪、圆滑,有时候却是人不得已选择的生存手段。一味排斥只会让自己头破血流,只有圆滑柔软待之,方可和谐共处。

这次挫折后的大悟,他彻底变更了自己的处世哲学。

首先,他待人变得谦虚和气,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了。

其次,他开始学会更委婉的跟主上沟通。

曾经,奏折中还屡屡拖延、顶撞、抗命。现在他奏事谦逊沉稳又积极,深得皇帝满意。

另外,他更积极的提拔下属。让人心内外归附,让手下真正得到发展。

曾国藩的行事为人变得更有弹性,进退不居,张弛有度。

可以说,此时,曾国藩才达到了性格上的成熟。为以后平定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等重要事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些共同奠定了曾国藩的不朽功业。

雨果说的好,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曾国藩,靠自己的力量,踏入仕途、改变气质,摆脱人生困境。

这实在有赖于他在人生这些重要时刻,都依靠读书的力量自救——

靠读书,他不断充实自己的实力,修正自己的品行,并不断反思和精进,最终达到了自己不曾想到的高度。不仅成为“晚晴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甚至被称为“半个圣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就是这样,靠读书,一点点雕琢自己,一步步自我塑造。

剑桥导师伊萨克·巴罗曾说过一句话: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越是晦暗的夜晚,越需要路灯的指引;越是迷茫艰难的时候,越应该让目标指引自己迈出坚定的步伐。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读书亦然。4月23日又一个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图片来自网络不同的剧集,只为传播更多信息,侵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