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

善于铺垫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我读语文

2020-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琳玉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照例,我在黑板上抄下这首诗,然后转身问大家:都说古诗难懂,这首诗应该够简单了吧。

大家七嘴八舌,有说简单的,有说不简单的。

我挑了一个摇头的,问道:你觉得不简单?

被我叫起来的男生是冯源,这孩子平时比较腼腆,被提问时总是红着脸。

他说是,我追问哪里不简单。

他说不理解古人是谁,来者是谁,诗人为什么哭。

这还不简单,我马上展示诗人及诗歌背景。

         诗人介绍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诗歌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至于为什么哭?我们可以数6出个理由。

1,登上幽州台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作者登上幽州台,怀想起燕昭王,再想起今天的当权派,不得不让人思绪翩飞。

2,前不见古人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

作者有唏嘘悲伤。

3,后不见来者。

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想到这里,作者悲从中来。

4,念天地悠悠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

天地如此之大,却没有我的容身之处;天地如此广阔,却没有我的用武之地。不得不让作者悲伤不已。

5,

更为让人不能平复的是,此情此景,却连一个可以说说心里话的人也没有;时间之悠远,空间之辽阔,却没有我的容身之处,用武之地;诗人一个人孤独的伫立在这时间与空间的中心,悲痛不已。

6,怆然

最后,所有的悲痛由内而外,汇集在脸上,表现成怆然的样子,流下了震惊千古的眼泪。

从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诗人陈子昂,并不是一个脆弱的男人。诗人之所以流下悲伤的眼泪,是通过了多次的铺垫,眼泪的流下就显得情理之中了。

另外:

          诗人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讲到这里,我问大家:这首诗应该够简单了吧?

大家纷纷摇头.....

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走出教室,少了些往日的欢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