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历史有意思原创文字集

忽然读懂了杜甫

2021-06-14  本文已影响0人  日落青山

特别喜欢读历史,喜欢看历史的波澜壮阔和时代变迁,喜欢探究历史里的真相和真理,喜欢历史里古人的家国情怀和满腔抱负,喜欢读历史里人性的弱点和光辉,更喜欢历史里一个个真实而伟大的圣人。

就在昨晚,我被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深深感动,并潸然泪下。

年少不懂杜甫诗里的世态变幻人间疾苦,如今读懂了他的难得和可贵,欣赏他对理想的追求和为国效力的信仰,心疼他的颠沛流离又命运坎坷,敬佩他饱经沧桑仍心系天下忧国忧民,赞叹他一生苦海却依旧炽热山河。

杜甫出身名贵,生活富足安逸,从小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少年时便心怀抱负满腔热血。24岁参加科考落榜,大好年华人生才刚开始,这点失意算不得什么,意气风发的少年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写下流传千古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2岁时,杜甫遇到了李白,两人一见如故,白天结伴同游、谈诗论文、寻仙问道,晚上饮酒赋诗、炼丹求仙,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史称"李杜之交”。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杜甫最快乐的时光吧,遇到知己,游侠他乡。杜甫与李白分别后,李白始终是杜甫一生的牵挂。

35岁,再次赴京应考参考人才选拔制举,被主考李林甫操控再次落榜,于是困局长安十年,期间,杜甫又遭遇父亲过世,家道开始中落,只能在长安一边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艰辛生活,一边另寻它径求取功名奔走献赋却无人举荐。

39岁时,唐玄宗举行祭祀盛典,杜甫献礼《大礼赋》被玄宗赏识,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43岁时,通过另寻他径终获兵曹参军一职,为了生计只能接受这无用之职,回奉先省亲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迎来幼子饿死之悲痛,“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即使失子之痛仍放不下整条巷子的悲哀、天下黎明的悲哀。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听说肃宗即位,杜甫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避难途中被判军抓获关了两年,被关在监牢里,透过小窗,望着外面的月亮,杜甫写下《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死里逃生之后,又写下著名诗篇《春望》: “ 国破家何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公元757年,45岁的杜甫逃亡而来,破衣烂衫的来到唐肃宗身边,皇帝念其衷心,赐予八品闲官"左拾遗"做谏官,期间因触怒了唐肃宗,次年被贬司功参军,从此不受重用,官场黑暗仕途不顺世态炎凉,杜甫不肯趋炎附势,为官不过两年无奈只好辞官。

于是举家辗转来到成都,在好友严武等人帮助下在浣花溪畔盖了草堂,虽然躲避了战乱,寄人篱下生活依然艰苦,在八月狂风大作的秋天里,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即使自己饥寒交迫,却仍胸怀国事忧国忧民,即便自己穷困潦倒衣不蔽体可满心眼里仍然计挂着天下万千寒士自身的苦难、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都在诗里,五十知天命,唯有自叹息。

好友严武逝世后失去了依靠,杜甫携带妻儿辗转多地长达一年,最后投奔到夔州友人,代管东屯公田被迫劳动维持生计。八年安史之乱,老百姓流离失所,杜甫逃亡期间因长期奔波导致疾病缠身,白驹过隙,万里悲秋,56岁的杜甫拖着病体,独自一人缓步登台,留下字字泣血的千古七律《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等不到朝廷重用,盼不到诗名远播,人生迟暮只剩艰难、苦恨、繁霜鬓。登高望远恍惚曾经望岳的那个少年,这一路的风景,这一路的颠簸,曾经的壮阔胸怀,如今的老发斑白。岁月流年,弹指一挥,人生仿佛什么也不曾有过。

公元770年底,杜甫躲避战乱只身去往岳阳,因食不果腹多病缠身,病逝洞庭湖畔孤舟之上,苍茫天地间,日落西山时,享年59岁。

杜甫从意气风发的青春到豪情万丈的求仕、到四处求人的中年、到流离失所逃亡的晚年。杜甫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战祸的亲历者,终其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心灵历程的一部悲壮“诗史”。

杜甫与李白齐名,却命运殊途,李白受到的待遇是天子降辇相迎,而杜甫明明满腹才华却一生穷困潦倒 ,李白生前就名声大噪,杜甫所有的荣誉都是死后加封的,人们都崇拜李白这样的天才,却总能在杜甫身上找到共鸣,他用一支笔为天下苍生呐喊,他的诗歌写尽平常人家的生活百态和唐盛转衰的变化。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后人的影响空前绝后。杜甫虽然死了,却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万古流芳永垂不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